信息海洋正在淹沒掉我們深入思考的最后一寸土地。
你站出來反抗了嗎?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再也做不到靜下心看半天的書,做做手工,畫一下畫,這樣太慢了。
我們開始喜歡更快的事物,看深度好文代替閱讀書籍,上微課代替了系統學習,追求感官的刺激而不是內心的平靜。
每天都有各種信息嘗試吸引著我們的眼球,上百個的公眾號,數十個學習型的社群,十個以上的學習類APP,你能消化嗎?
并沒有,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一切。
我知道你已經離不開微信,離不開Uber,離不開餓了么。
我也知道你已經被各種微商,各種廣告,各種課程一次次挑戰著底線。
我甚至知道你也蠢蠢欲動想在信息的海洋里撈一筆紅利。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如果你和我一樣想尋求改變,希望你認真讀這篇文章,和我一起實踐。
那么,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請做到這三件事。
1沉浸,即進入心流的能力
我們需要沉浸,即進入心流的能力。
你現在還能靜下來看一個下午的書,寫一篇文章嗎?或者,你還能像小時候一樣,完全投入到你的興趣愛好中,例如木工,畫畫里面去嗎?
這種能力越來越稀缺了。
我們需要專心做一件事,只是一件事,并且進入心流的狀態,怎樣才能做到呢?
心流研究人員希斯贊特米哈伊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找到了觸發心流最關鍵的3個因素:
明確的目標
如果你要寫一本書,請不要打算一晚上將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不妨將你的出書計劃簡化到每天寫一篇文章,你的壓力一下子就變小了,你愿意坐下來寫,比其他任何的想法都重要。
即時反饋
當你打算實踐你的寫書計劃,請別悶聲把整本書寫完再跟身邊的人講(相信我,這很難做到),更好的方式是,每寫完一章,或者一篇,就找身邊的朋友看,或者發布到公眾號上,讀者們為你提供的及時反饋,是你繼續協作的最強動力。
挑戰
如果挑戰的難度太大,我們就會焦慮。
如果挑戰的難度太小,我們就會厭煩。
心流一般出現于厭煩和焦慮之間的中間值附近,換句話來講,當我們做比自己能力稍高的事情時,最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效率大大提高。
2放空,用冥想體驗放空的能力
我們需要放空,用冥想體驗放空的能力。
仔細想想,每天早上從睡醒開始,我們的大腦就開始被各種信息強行填充,微信,知乎,豆瓣,微博,瀏覽器,我們總覺得自己獲得的信息不夠,在我看來,反而是太多了,甚至已經過載。
我們究竟有多少種什么都不想的放松方式呢?其實并不多。去旅游?吃好吃的?看電影?拍拖?時間,精力,金錢等因素的限制,讓這些看似放松的方式,實際上并不能讓我們放松。
我們可能為了安排行程而煩惱幾個星期,周居勞頓讓放松的想法破滅,看完電影后,劇情在腦海里不斷的重播,調動起塵封的回憶與情緒,大腦其實也沒有得到放松,談戀愛的時候也會出現讓我們苦惱的情況。
那么,究竟有沒有一種免費,沒有時間,地點限制的放松方式呢?
冥想就是我們的答案。
冥想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找到一個對象,然后將自己的意識聚焦到這個對象上,念頭既不會亂跑,也不會消失掉,只是針對特定的一個對象。
這樣做的好處是,它能幫助我們從無數的煩惱中抽離出來,我們的大腦能得到深度的放松,指引我們進入一種清晰、明澈、穩定的意識狀態。
無論你是早上、午間、還是晚上進行,冥想都對我們有益處。
3精深,即將事情做到極致的能力
我們需要精深,即將事情做到極致的能力。
有沒有那么一件事情,你做得比絕大部分的人都要好的?那必定是你花過很多時間,或者精力研究的事情。
我們現在恰恰最缺乏的,就是鉆研事情的能力。
少即是多。
《10000小時理論》里面說,精深練習x10000小時=世界級技能,任何領域的達人,他們必定在擅長的方面積累了遠超平均水平的知識與經驗,成功,并沒有捷徑,只是你沒有看到他們背后的努力而已。
沉浸,放空,精深這三種能力,
能幫助我們在信息海洋中獨善其身,
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