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打哪兒來的,教育行業對我似乎有那么一點特別的吸引力。大概教育對每個人都是一個十分特別的領域,因為自己、因為孩子,幾乎每個中年人都曾經以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視角兩度趟過那一池的渾水。我不知道真正吸引我的究竟是什么,也許僅僅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有更多的機會真誠碰撞和影響,I don’t really know。
九月中,朋友推薦了這部八集紀錄片《盜火者》,我記得那是一個周末,我居然一口氣看完了,當然囫圇吞棗。但也足見這部紀錄片對我的吸引力。基于對紀錄片中反復出現的幾個教育工作者的興趣和朋友的推薦,買了楊東平的《中國教育會好嗎》,郭初陽的《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路》和 葉開的《對抗語文》。想了解更多,覺得自己雖然兩度趟過那個池塘,卻依然懵懂地像個孩子。
長假伊始,再看《盜火者》。第一集,對抗語文。針對的是小學語文教材的種種弊端,編者總結為四個缺失:事實的缺失、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編者以具體的入選課文為例,生動而犀利。第二集,呵護童年。實景描寫了成都的華德福學校和幼兒園,走在教育創新的前沿,實景讓人非常向往非常感動,好想現在有個小娃娃送她去上華德福啊。這一集還說到華德福的主班老師要把自己班的孩子從一年級帶到八年級,是孩子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帶一班孩子,一帶就是八年,這是怎樣的影響和塑造他人生命的機會呢?又意味著怎樣的責任和付出?對老師的品格德行才學有怎樣的要求呢?如果一個班有20個孩子,一生大概也就帶3-4屆學生,深刻地塑造和影響60-80個人的生命!
讀郭初陽的《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路》,卻把我引到了胡適的這一篇《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他說,大學生畢業以后極易“墮落”,墮落的形式無非有二,第一是容易拋棄求知欲,第二是容易拋棄對理想和人生的追求。要防御這兩種墮落,有三個藥方:一是“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二“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三是“你總得有一點信心”,簡稱“問題丹、興趣散、信心湯”。 其實這話不獨適合將要走出校園的大學生,而適合所有不甘愿淪落入實用主義、功利主義、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的我們。
幸福感充溢了我。有問題,有疑惑,有職業外的興趣,有信心,有你同行,祂的恩賜是何其大何其甘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