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小妞
基于我有五年多的社群運營和活動策劃的經驗,帶領寫作活動之余,也以顧問的身份服務過不同行業的朋友,協助他們以目前業務為核心,建立能夠提升會員增值服務和吸引潛在用戶的盈利小社群,策劃系列線上和線下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一些新的發現——邀請來的分享嘉賓大多不是因為他的學歷頭銜,而是他的專業程度讓他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信任度。
這有點顛覆大眾的認知——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要如何厲害了、得具備什么條件了,才能開始做某件事。然而事情往往并沒這么復雜。
上周六下午,朋友的艾灸館舉辦第四期線下養生知識分享活動。這期的嘉賓仍然是前三期的主講人,是一位古中醫的愛好者,推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他是一位傳統文化愛好者,更是古中醫的推廣者,然而從學習到出來分享不過三五年的時間。在專業背景方面,沒有拿到任何一項證書。尤其是古中醫領域,出證書的機構都是西醫搞的,用他的話說,用西醫思維考中醫,不是很搞笑嗎?所以,他是無證無照的中醫推廣者。
他也看得清楚,非法行醫是要犯法的,于是他的態度很明確,不當醫生不當老師,只分享。
盡管沒有任何資質,我從他的簡介里看到許多大學和傳統文化、中醫文化相關的組織機構,都有主動邀請他講課的經歷。
這就比較厲害了。我們一般的思維是,你喜歡中醫,又能講,你肯定要往醫生或者老師的職業方向走,他還不是;你出來講課,肯定要有一定的資質為基礎,他沒有。那他憑什么被大學邀請,被有影響力的傳播機構邀請授課呢?
甚至,我朋友一個小小的艾灸館都聽聞了他的名聲,為能夠邀請到他來講課,甚感榮幸。他的能耐究竟在哪里?
朋友艾灸館的活動是我一手參與的,這四期分享,我來聽了三期。你還別說,這位老師談的不只是中醫,更是人生哲學。不回看筆記我都能記住這么幾條:
1.老師說我的理念不是讓你學了中醫后出去懸壺濟世,是讓你把自己搞好,把家人搞好,不至于發生病急亂投醫的現象。
2.老師強調他所會的東西,放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是農村婦人都知道的常識。常識就是,你身體哪里出了問題,在廚房里就能找到對治的藥。張仲景的方子,基礎藥基本都能在廚房找到。像紅棗、生姜,都是特別好的東西,是我們現在人不會用。
3.老師解釋治病開藥的原理就像你推一輛上坡的手推車,你得有力氣讓這個手推車往上走,現在問題是你沒這個力氣,那怎么辦?西醫的治療思維是局部的,哪里有問題化療哪里,中醫的思維是整體的,沒說你得了什么癌癥就得殺死一部分細胞,而是打一下,再養一陣,得保證你有這個力氣把這個車推起來繼續運轉。
4.人生到最后,追求的都是“得好死”,少想點事,減少思慮和欲望,少生很多病。
且不說他這些有無道理吧,至少我這種沒有任何基礎的人聽了,覺得原理能聽懂,而且更注重生活作息和飲食了。我甚至在想,如果家里有人生病,送去醫院前,我可能會先讓這位老師先瞧一下。他至少不會夸大病情,不會亂開貴藥。事實上,我們每次課后,老師也確實給人問診過,他不賣藥就是了。大家對他如此信任,就是因為他能把我們不懂的東西講明白,而他為了講明白雖然只花了三五年的時間,卻因為用功至深,自己琢磨,也遍訪名家,抵得上別人幾十年的經驗。
關于盈利方面,他主要是辦這類知識普及的班,算是知識付費的形式。不過這類分享,不方便通過新媒體傳播和招生。資質是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的觀點太犀利,一旦發聲,會極大影響目前醫療機構的金錢利益。不過,不能廣泛傳播,也不是十分頭疼的事,他自己也說了,只跟有緣人結緣分享。并且也提醒自己,一個人太為錢財,會有果報的。
他已經在他的理想、能力和局限性方面達到了自己的平衡。像他這種特殊行業的,都能有自己的一條出路,你為什么就不可以呢?無論你是想分享寫作,還是其他什么內容,大學是否是這個專業并不重要,有無資質,也是其次,重要的是,你自己做得怎么樣?你與人分享抱著什么樣的心?
放下一些限制性的信念,去勇敢的分享。經濟效益會隨著別人對你的信任程度而產生。當然,邊分享邊提升自己也是必須。我聽說現在歐盟有對中醫的認證,是很專業的那種,雖然很可笑,但據說比國內的西醫給中醫認證要靠譜,老師說他會去試試。我自己帶領寫作陪伴營這么久,雖然已經被自己所在的社群和合作機構認可,卻也不能停止提升,近期就在準備讀一個有關教育方面的碩士。沒有教育學的資質沒有限制我的開始,但擁有它,肯定是我的又一優勢。
作者:王小妞(王亦舒) ——寫作就是我的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