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習近平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摘自《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1版)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人們無時無刻都在看手機, 而移動媒體時代的到來,“視頻”正是由于信息爆炸 和信息焦慮乃至信息疲憊,各種新媒 體日益試圖超越文字和圖片,通過更有吸引力和更容易理解的視頻來爭奪網民的有限注意力。視頻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對于這樣的視頻時代,日益興起的網絡紅人占據了更大比重的社會地位,同時增加了他們身上的社會責任。
正文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論到: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等等。這些光靠正規的新聞發布、官方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靠外國民眾來中國親自了解、親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摘自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
近日,李子柒事件在網上再度掀起了熱烈的討論,以微博為主要研究對象,查找了近日的幾個熱搜討論話題,標題如下:
2019.12.10央視熱評 李子柒為何火遍全球
新浪科技官方微博發起話題 你為什么喜歡李子柒
2019.12.11微博賬號微天下發起話題:你覺得李子柒海外爆紅現象是不是文化輸出
2019.12.12央視新聞 微博賬號主播說聯播 推出海清談:李子柒為啥能圈粉
2019.12.13微博賬號全景網推出:所有你羨慕的生活背后都有你熬不了的苦
2019.12.15央視新聞 巖松有話說 推出:白巖松說李子柒這樣的網紅太少了
在微博話題討論中,我們從李子柒事件中不能發現網民們不會被其他觀點帶動,雖說是在討論話題中,網友們在表達觀點時及吸收觀點時很少會被他人的言論所帶動,能平息事件,或者起輿論導向作用的,以及觀點反思作用的還是那些官方媒體或者微博的知名博主,大咖。
按熱搜順序,為什么能火遍全球呢?
從內容的角度來分析,李子柒的視頻滿足了現代人對田園牧歌式的慢生活的向往,在充滿古色古香的視頻中,她穿著漢服,在世外桃源的鄉間田野里干活,她用著簡單實用的廚具、傳統復古的烹飪方法,非常細致的做著每一道佳肴。用慢工藝記錄中國傳統手藝,耗費幾年的時間拍攝了文房四寶的制作過程,在柔美的色調,樸實的定鏡頭拍攝中渲染出了人們看似熟悉又有些距離感的煙火氣,在這個外賣盛行的時代,炊煙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李子柒的視頻傳達出來的田園生活,是藏在人們心中的烏托邦。
李子柒傳達出來是她專注、走心的態度,她的視頻就像藝術家筆下的中國鄉土生活,在熱搜的輿論壓力下,李子柒接受了一次采訪,在采訪中,李子柒講述了自己在制作這一系列視頻的艱辛,每條視頻千千萬萬條素材,幾百次的快門,她曾經經歷過失敗,她一個人完成了整部視頻的制作,就因為如此走心,李子柒的視頻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從容不迫的力量。視頻中的鏡頭大都是定鏡頭,而體現出新意的便是動靜結合的原理,精致的構圖及豐富的素材才能撐起這樣一部部點擊率極高的視頻。
李子柒表現出的中國文化的內涵美——樸實。李子柒視頻在油管上爆火,同許許多多的網絡大咖比,她的粉絲量也毫不遜色,曾經認為是在海外的中國人給她撐腰,當我實際上網看到底下的評論時,能看到大部分都是外國的網友的評論,我挑選了幾個外國網友的評論,他們稱贊其作品:“李子柒太治愈了”、“我真喜歡她的園子”、“她奶奶笑起來好可愛啊”!是的,其內容樸實,大都以正面贊揚的口吻來鼓勵作者,正能量的語言激勵她的創作。
個人IP屬性強,如今的李子柒已經成為了一個大紅人,能每天接十幾個廣告,她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創造性,熒幕人設也是非常的有特色,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李子柒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父母離異,在李子柒孩童之時父親過世,繼母待她不好,往后只有奶奶與她相依為命,她做過許多的工作,在大城市做過餐廳服務員,去酒吧駐唱,學習如何打碟等等,后來出于家庭原因,回到了農村陪伴奶奶,她在采訪中提到“曾經去大城市打拼是為了生活,現在所做的才是真正自己想做給大家看的事”。
然而這樣一個融洽的氛圍,在國內的微博平臺卻引起了一些爭論,主要話題討論為:李子柒海外爆紅的現象是否是文化輸出?從討論內容來看,截至2019年12月19日,這條討論話題的參與人數約3萬人,其中有九成的人認為其作品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在前一天央視的官微推出了一條海清的視頻,談到李子柒的視頻,其宣揚的角度認同李子柒的視頻內容屬于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并以積極的態度看待李子柒的視頻。在三天后的微博上,央視新聞的巖松有話說推出:白巖松說李子柒這樣的網紅太少了。“李子柒在面對世界的傳播中,沒有什么口號,卻又讓人印象深刻的口味,更贏得了口碑。有人說,“擺拍”、“假”,但除了紀錄片,電影中的“假”也不妨礙觸動人心。過高的評價或者過低質疑都不一定對,微笑的鼓掌是最好的。如果來自民間并走向世界的網紅由一個變成上千個,那中國故事就有得講了。”
文化輸出到底是什么呢?在傳播學的課本里,有個詞語叫文化帝國主義,將文化輸出與文化帝國主義做對比,對文化輸出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首先文化帝國主義的特點1、它以強大的經濟、資本實力為后盾,主要通過市場而進行擴張; 2、它是一種文化價值的擴張,即通過含有文化價值的產品或者商品的銷售而實現全球性文化支配;3、由于信息產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說信息本來就是文化產品),那么很明顯,這種文化擴張主要是通過信息產品的傳播而得到實現的。席勒指出:“電影、廣播電視節目、書籍、新聞報道等隨處可見的文化產品或服務,它們所提供的并不僅僅是消息和娛樂,同時也是傳播社會價值或政治觀點的工具。最終,它們會對全社會的精神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可見,文化帝國主義一詞所蘊涵的不僅僅是對文化產品的爭議,而且還包括文化強國將其文化產品強加于弱國之上,而弱國又無力抗爭的現實。比起文化帝國主義,文化輸出的出現更符合現代的大國環境。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那個年代,只有傳統媒體,廣播與電視,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僅限上層人民,傳播也只有單向度,而現在,隨著網絡的發達與快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橋梁又多了一條道路。而傳播也成為了雙向的,微博的討論及央視出現在微博這樣的交流平臺上本身就是一種時代的象征。文化輸出是指有一個國家有意識地將其傳統的價值觀傳播或強加給其他國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輸出就是輸出一個國家的思想觀念和國家形象。文化輸出的內容決定了文化輸出的成敗,也決定了宣傳國家形象的好壞,其本質是傳遞真實、全面的中國文化。獲得公平的話語權。文化輸出是中國當代文化中對人類健康向上發展的有價值的東西。應以我們的原創作品為主,即能夠代表中國國家形象,代表中國人民的形象,代表中國民族文化的現象。反觀李子柒事件,李子柒的視頻傳達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將美食與自然美景結合,將美好的事物結合,美食文化的制作精細、復雜的烹飪過程是中國本土的,特色的東西,這才是真正屬于中國的文化。拿中國女排舉例子,當中國女排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她們做到的是站在別人文化的頂點,而真正屬于中國文化的并不是她們拿到冠軍這件事,而是中國女排的運動員們為了取得冠軍而展現的精神。文化輸出的第二方受眾也非常的重要,當世界已經有足夠多的手段獲取信息時,更關鍵的是他們是否愿意接收這樣的信息。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什么博大精深的文言,甚至沒有英文翻譯,卻在外國有很高的點擊量,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受眾多,內容通俗易懂,用所做的事物與拍攝的美景展現出中國之美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外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頗感興趣的,孔子學院的成立于開設使外國漸漸了解中國的文化,而現在李子柒用受眾聽得懂、感興趣的方式講好傳統的故事。在爭議的一端認為李子柒的內容不是真正的中國,實際上原因要歸結于這樣的文化輸出的形式仍然太少,當各式各樣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才會使外國接收到一個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這也是文化輸出的初衷。
習近平指出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觀的意義,可以歸結出三點:
傳承意義——為繼承和發展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續寫了新篇章
方向意義——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
世界意義——為促進世界文化繁榮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方向的意義實則是意見領袖的作用,結合中國人的團結及強大的國家意識,人們也會響應號召,積極參與。
傳承與世界的意義是縱向與橫向的發展,為建成文化強國做出積極的發展與貢獻。
而現代中國的文化輸出所呈現的現象可以歸結為三點:文化輸出重傳統輕現代。這也是李子柒視頻會在網上引起熱議的原因,對外國人來說,中國傳播的文化更偏傳統化,那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的天平,如何避免外國人對中國現代的誤區,是否能將現代化的內容也以平民的形式廣泛的傳播,以建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在微博上的工作來看,官方媒體逐漸“親民化”,在國際傳播方面也做出邁步,也會增添不少的文化輸出。
文化輸出重數量輕質量,與其說這是一種對把關人的期許,更多的是傳播者對文化的掌握及深度,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對得起自己傳播的文化。
文化交流官方多民間少,這也是中國文化交流所體現的一大問題,如今科技的發展給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增添了很多不同的選擇,官方的媒體固然是重要的,但民間出現的小眾的中國文化如李子柒的視頻若越發興盛,中國民族文化才會得以更加飽滿的展現,才會消除外國對中國的刻板成見,發覺中國人民的真正形象,及中國國家的形象。作為自媒體人,李子柒的從業經歷也是飽經風霜。從2016年3月才在美拍上發布第一條關于古香古食的視頻,靠大咖們的轉發才小有名氣,至11月李子柒推出的蘭州牛肉面才獲得較高的人氣,在2017年的5月份曾因輿論的壓力停更視頻,如今她變得更加強大,有了自己的拍攝團隊,視頻的制作也從未往下滑。像這樣的自媒體人漸漸地浮出水面,期待有越來越多的“李子柒”。
跳出李子柒事件事件本身,縱觀這樣一個討論文化輸出的話題,出現這個名詞其實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一般來說文化輸出的實施是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的,文化輸出這一個名詞本身是一種單向的流動,這要求文化輸出國的文化在各國文化交流中處于優勢地位,或者說,至少平等的地位。有更高的曝光度,有更多的視頻流出,也代表著 我國的實力及在世界的地位上升的飛快。其次,文化輸出需要以先進的物質基礎作為條件,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人們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客觀上促進了本國文化的發展,從而促進本國文化在世界的發展。我們也能高興的看到中國人對文化的追求越來越多。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這是屬于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對文化豐富程度的肯定,對文化深度的認識。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么?不是,我們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踐行的。因為,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也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夯實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同時,當微博上出現李子柒事件這樣的話題,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暗號,雖然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這只是一個里程碑,我們需要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將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