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這張萌萌噠小P孩作息時間表引發了熱議,一位九歲小孩每天學習時間多達18小時,只有六個小時睡覺。很多人大為驚嘆,認為“虎媽”太狠,小P孩太可憐。
1、不要隨意批判別人的教育方式
畢竟,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只有自己的父母最了解。也只有父母才需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
記得剛帶晚晚回晚奶奶家的時候,周圍的三姑六婆總是熱心的勸我不要給孩子用紙尿褲。“會捂著”、“會變成O型腿”,科普多次無效后我再碰到這樣的都只笑笑。后來有一天,一個親戚帶著娃來作客。期間問我有沒有蜂糖,她要給娃沖奶粉。當時我正被晚晚吃飯的問題搞到焦頭爛額,而我懷疑元兇就是前期嘗過有味道的食物。于是用過來人的口吻把她說教了一番,她很無奈的告訴我,因為寶寶生了腸胃方面的病,吃什么都便血,現在只能吃一種特制的德國奶粉,而這種奶粉很苦,要兌少量的蜂糖寶寶才肯喝。聽到這我恨不得拿根針把自己嘴巴縫起來,這個好為人師的我,跟那些大媽有什么兩樣?
這位“虎媽”也說了,她父親是軍人,從小也是這么嚴格要求她的。而她所在圈子里的人也都認為很正常。這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非得腦補孩子是在受虐?在他的世界里看到的人(自己父母及父母朋友的孩子)都在努力,那他一天學習18個小時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么巨大,而且,這差距是從小就開始拉開的。
再說,按表里的內容看,這個媽媽真的非常用心,各個方面都有涉及:
9種課外輔導課,每一門都有“好處”,跆拳道、游泳是為了增加男子氣概;彈鋼琴、拉丁舞是為了培養藝術天賦,以后找女朋友有幫助;英語是為了出國方便;圍棋、奧數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讀古文是為了學習傳統文化;練毛筆字是磨練他的性子。
真是為他一生都考慮周到了,這樣家庭的孩子叛逆的概率不會太高。被嚴格要求的孩子不一定會叛逆,缺愛的孩子才會。
2、人生總是有些苦頭要吃的
我相信人生總是要吃些苦頭的,小時候沒吃的苦,總會在長大后加倍補回來。與我相反,我先生是個學霸,從小學到研究生一直勤學不輟。我讀書從不認真,看到數理化就頭疼,只愛看雜書。結果,先生畢業后順利由導師直接推薦到對口央企,我得與千軍萬馬一起四處投簡歷逛招聘會找工作。工作后,先生下班了打游戲悠哉悠哉,我看書看到十二點。但即使這樣,在事業上也許我也永遠都趕不上他,因為他的起點就比我高太多。
與其長大了吃更多的苦,還不如小時候就先把苦頭吃了。小時候吃的苦會轉化成讓你飛的更高的能量,長大了以后吃的苦都是現實的無奈。可惜小時候的我不明白這一點。
3、成功無法被復制
有的人可能會想,既然北大畢業的媽媽是這樣教育小孩的,那我也照著這張日程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豈不是我的小孩也能上名校嗎?但成功都是不能被復制的,因為中間存在太多變量。你能堅持每天五點起床嗎?能給孩子那樣的學習氛圍嗎?有那個經濟實力報那么多輔導班嗎?輔導班的教師水平跟得上人家嗎?有那個時間精力輔導孩子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只能勸你別瞎折騰,別人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適合自己。
4、聲音太多反而叫人無所適從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現在,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育兒經。比如眾多的育兒公眾號,只要點個關注就會有海量免費的育兒信息。然而,聽了那么多道理,就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嗎?事實上,聲音太多反而叫人無所適從,還不如從自己實際出發,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隨便點開近期的文章:各種各樣的觀點層出不窮,今天你說要尊重孩子的敏感期,孩子搗蛋要順著他,明天有人告訴你不要迷信敏感期,孩子有毛病就要糾正,大了就糾正不過來了;今天有人推崇快樂教育,讓孩子擁有無壓力美好的童年,明天就有人告訴你快樂教育那都是老外們玩膩了的,快樂教育出來的都是些普通人,杰出的人小時候都在努力。寒門已經很難出貴子,還不努力提升自己的階層以后就更沒機會。都是長篇大論有理有據,講真,普通家長被這些信息裹挾,真的很容易迷失。
5、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改變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以及合適的期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比自己強這沒有錯,但不能毫無根據的希望。
自己在社會底層,卻要求孩子成為社會精英;自己不愛收拾,卻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衛生習慣;自己是個學渣,還天天打麻將,卻要求子女能考北大清華,這事就不那么靠譜。
但如果你曾經是學渣,從現在開始每天自我學習,說不定就能培養出一個學霸。即使沒考上名校,父母的上進心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會對孩子一生有深遠的正面影響。
如果你覺得人生無非就是那么回事,不希望孩子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希望他/她做個快樂的普通人,那也很好。更何況,每個人對于成功的標準和理解不一樣。
其實孩子更像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呀!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家長應該趕快反省下是不是自己做了壞的榜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先改正,才能去要求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