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破墨山水,此間深意;一世詩佛,一生畫匠。王維,盛唐中的一顆明珠,媲美與詩仙李白,并肩于詩圣杜甫,自成詩佛。但他又不止步于詩作,在繪畫中憑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獨創(chuàng)的“破墨山水”在各個繪畫大家中脫穎而出,憑借著畫作中‘以詩入畫,以畫敘詩’的意境被蘇東坡評價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本人更因其倡導的“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被明代文人畫家董其昌譽為南宗山水畫之祖。他的畫作充滿著文人詩意,于平淡的黑白色中抒發(fā)著理想,尋求著禪境,正如他本人所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他將自己的理想世界寓于畫作之中,使之具有一種空靈的氣質(zhì)。
? ? 在王維的眾多畫作中,詩畫都緊密結合,特別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雪溪圖》,質(zhì)樸的山水畫之意一覽無余。
?構圖中,王維采用俯視法,由水邊一角入畫,將雪景小村的詩情畫意分為近,中,遠三個部分呈現(xiàn)于世人眼前,近景山隅一角,小橋村社,橫斜的道路中一人正匆匆而行,另一人領著四頭豬,欲過橋而行,溪邊的房屋前后疏疏落落的樹木為畫面平添幾分荒寒。中景則是雪后的溪流,水面平靜,一條蓬船浮于水面,船上兩人撐松擺渡,為畫面添幾分平靜。遠景雪溪對岸的山坡起起伏伏,和山間村舍隱于茫茫雪色之中。三個部分互為補充,互不分離,整個畫面呈現(xiàn)雪后的寂靜空曠之景,寒涼之意。畫中幾個質(zhì)樸的村民更是點睛之筆,傳神的動作為畫面平添了幾許生活氣息,更襯出大地之寧靜。在觀畫過程中,遠近山河的寧靜,黑白對比的奇特中似有雪花飄落和行人腳步聲悄悄傳入耳畔。
? 繪圖中,王維一貫追求“水墨渲淡”,用筆簡練奔放,尤其側重于水墨效能的發(fā)揮,在水墨中表現(xiàn)著景物的立體感與平面感,在遠景中,重重疊疊的隱逸在雪后的山坡為畫面添一種空曠的感覺,使圖畫于無形中有著立體感,經(jīng)歷了質(zhì)的蛻變。反看近景中,彎曲橫行的的道路令人仿佛身在畫中,加之幾位質(zhì)樸的村民更為畫面增添了真實感,同時交錯道路上的行人稀疏配以拱橋右側幾棵蕭瑟的樹木,暗示著冬天的冰冷之感,在寒氣逼人氛圍中使環(huán)境清冷之感刺透觀畫者的身心,王維并未在此寒氣逼人的氛圍中罷手,在中景的描繪中,蓬船上的兩位船夫撐篙姿態(tài)使觀畫者感受到他們撐篙時的艱難,由人物的動作在側面展示出溪邊結冰之厚,充斥著天寒地凍之感。使得整幅畫作的意境再上一個冰冷之階。
?設色中,王維講究清淡自然,遵循山水畫之意全圖采用黑白兩色,溪面采用墨色渲染,黑白對比中更反襯出兩岸積雪之白。在遠處的群山中王維仍采用了墨色,在這墨色的群山中不禁令人遐想:天地間是否已被冰雪所侵占?在這種墨色與雪白的對比中,外部環(huán)境與內(nèi)心感受的完美結合,王維所追求的空寂清靜的禪理在畫中,在觀畫者的心中都產(chǎn)生共鳴之感。
? 情調(diào)中,王維追求空靈境界,在王維生活的時代,佛教日漸興盛,士大夫?qū)W佛之風日益興盛,經(jīng)歷了官場的沉浮,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的王維潛心學佛,力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在他的詩作如“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便有著他所向往的空靈之感,在《雪溪圖》這幅傳世名畫中也有著王維所想追求的空靈禪意,零星的人,零星的村舍,零星的枯樹,在一個又一個少之又少的零星的圖像中形成了空靈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王維心中的禪意盡顯,也正因為這意境的清冷,也映照了圖中的冰冷白雪所帶來的天地皆白,冰寒入骨之感。整幅畫的禪意,抒情性以及藝術性達到巔峰展現(xiàn)。無愧于傳世名畫之稱。
? 于平實中尋一絲禪意,與寒冷中體味畫匠深意,王維所作的《雪溪圖》在構圖中力求意境,在繪圖中力求簡練,在設色中力求清新,在情調(diào)中力求空靈,在方方面面中顯出王維對自己心中的空靈禪境世界的向往。《雪溪圖》中所呈現(xiàn)的禪意詩鏡正是王維一生的所知所悟所識,志學之年的詩歌成名,弱冠之年的進士出身,而立之年的遠大政治抱負,步入官場后的失意生活,安史之亂中似雨打萍的漂浮,與其說是隋唐時期佛教的大規(guī)模傳入令王維癡迷禪境,不如說是多變的生活令王維向往佛教中的一方幽靜,正如《雪溪圖》中的萬籟俱靜,人煙稀少,白雪皚皚,冷的透骨的村社中樸實的村民過著平靜的生活,純凈的白雪似村民的的心靈,又似王維所向往的禪境幽幽,在他的世界中,沒有官場險惡,只有靜靜的誦經(jīng)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