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中午,翻開簡書,一篇首頁的文章吸引了我。讀完后,心里總覺得有什么堵著想一吐為快,可是卻覺得評論太短,無法完整表達。
? ? ? ? 從廣義上說我們都有農村人的基因。中國的農耕文明經歷了幾千年,進入工業文明卻不過百年。十三億人口中有八億農民,農耕文化的烙印不會因個人的好惡而改變。
百度百科給農耕文明的定義如下:
農耕文明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農耕文明的重要表現為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于商品交換。
? ? ? ? 抽象的文字敘述也許無法形象地表達出農村人的特點,但可以讓我們知道為什么農村人會是這樣的一群人。只有你理解了他們才會正確看待他們。
? ? ? ? 我雖然從小生活在農村,但因為是外來戶,沒有家族的庇護和羈絆,所以只能算是邊緣化的農村人。因為媽媽比較開通,兒時的我是個自由長大的農村孩子。在那時的記憶中,我們家規矩很少,逢年過節只是飲食上有差別,所以現在看影視劇中各種名目繁多的規矩排場,反倒多了份好奇和羨慕。這就像旅游時特別喜歡看民俗表演一樣的道理。現在試想,如果我從小就被各種規矩束縛,是不是也會厭煩得想逃離呢?
? ? ? ? 農村,因為有農閑和農忙之分,所以農村人習慣了忙時起早貪黑,閑時東家長西家短地聊閑嗑的生活。農活本就辛苦,耗體力,所以農村人也習慣了家里有男人才是家;有兒腰板直,無兒矮三分;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些舊理兒。所以就有了農村人特別重男輕女之說。
? ? ? ? 因為農村人的錢財來自土地,土地需要體力,所以農村人特別注重養兒防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一輩子,老了無力再用土地換生活時,他們自然希望兒女在身邊,繼續他們一樣的勞碌,唯有這樣,他們才會頤養天年。農村人也想讓兒女出息,拼盡所能讓兒女讀書上學。本以為現在的付出會讓老了以后的自己可以不用在土地上勞碌,但是現實卻讓他們有些失望。生活在工業文明的夾縫中,讀書出去后的兒女不能給他們回報,也不能幫襯他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所以讀書無用論盛行。
? ? ? ? 年青人追隨時代的腳步,從農村逃離,寧可在外租房,也不愿守著農村的寬敞大院過農村人的生活。他們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兒女拼命擠進城里,雖然工作一樣辛苦,卻因為每天每月都能見到錢而心里踏實,容易滿足。土地因為是看天吃飯,收獲期太長又不確定,所以已經習慣了見利而為,成長在工業文明飛速發展時代的年青人多不能習慣春耕秋收的農耕生活節奏。
? ? ? ? 工業文明終將代替農耕文明,兩種文明相交的今天,必然導致出生在不同文明中的兩代人的分歧和矛盾。孰是孰非真的無法說明白。年青時的我也想脫離農村,過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已過了不惑之年,接近知天命之歲,卻希望退休后回歸田園,坐在窗前院里和三五老友聊著家長里短,體驗春天播種,秋天收獲的大自然的饋贈之樂。這是不是因為我們骨子里都有個農村人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