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汀的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上部寫老家的人物,下部寫老家的風物,兩個部分完全是不同的感覺。
讀人物部分,每個人物散發出來的鄉土厚重感沉沉地壓著情緒。父親,作為一個鄉村小學老師,苦苦等待著轉正;舅爺,一生孤獨,大年初一,那個破屋子里一坨凍僵的黑面團和凍著冰碴的碎酸菜的畫面,在我讀完后依然閃現在腦中;四叔,愛折騰,早年四處求生存,最后也被拴在這土地上;小姑,對另一種生活的想象,以及她沉默的抗爭……
農村人就這么在土地上掙扎,靠著祖輩留下來的經驗過活。生活的目標就是掙那么一口吃食,把孩子供養大,一代一代這么接續下去。農村自有一套生存法則,且難以動搖。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種差序格局,即“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這種由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其實是很固化的,會生成一種粘稠的秩序,人們的語言,行為方式,觀念,都遵循著這種秩序。
書中有一句話,“我記得的這些他活著的事,使我知道,村人們的日子并不只有一種缺吃少喝的苦,也還有別的,他們辛苦地種著土地,可心里的那塊田,卻什么也不長,只是干裂,粗糲,磨他們自己的胸膛。”
農村人的心很小,稍微一點東西就能填滿。或許,他們的心始終是被蒙著的,可啟蒙又有什么用,我們這些被啟蒙了的不也在自己的路上掙扎著。何況,啟蒙是痛苦的,知道的越多,或許選擇會越多,但也會帶來更多的困惑。
簡單地活著吧,簡單是一種奢侈,簡單屬于他們。
讀到鄉間風物時,略感輕松,一個接一個的小短篇隱現出一種樸素的趣意,顯出劉汀幽默的一面。
我老家雖然在山西,但讀到第二篇風物,竟發現有很多風俗與老家有著重合的部分,譬如作者寫鄉村的鬼怪故事,秋天收完莊稼在場院里收打糧食,納底布鞋,看戲……雖細節不同,但這些事我小時候都經歷過的,忽而又被勾動了記憶。然而斗轉星移,二十多年過去,鄉村發生了巨變,可我的記憶還完好地藏在腦海深處。
農村人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可以作為家族里好幾年的談資。考上了大學,就可以從農村那個凝固的網中抽離,外出求學的孩子就這么背負著農村的烙印奔向城市。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會對農村的那種生活方式產生一種懷疑,甚至會與它保持距離,會不理解它。可總要這樣的,總要從農村里跳出來,在其他地方生活過一遍,再回頭看它,才能慢慢理解它,慢慢摸索出一根連接自身和農村老家的鏈條。
作者是幸運的,他能用準確而細致的語言表達自己,能描述自己的痛苦、不舍、留戀、無奈,種種情緒。對于很多農村人來說,他們無法表達和解釋自己,甚至沒有表達的欲望,只能和農村一起變老,他們從農村里出生,最后變成黃土下的塵埃,復歸于農村。
或許我也會隨著作者的腳步,把那些隱藏的記憶記錄下來,這不僅是理解老家的過程,更是通過老家理解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