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赫德的洋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逃往熱河,留下恭親王奕訢收拾殘局,在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恭親王發現洋人并不是之前想的那樣是一群野蠻人,而他們身上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急需要學習的。

1861年1月11號,英法聯軍剛撤出北京不久,恭親王奕訢就給還在熱河的咸豐帝上了一道奏折,《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一共提出了六條需要馬上辦理的事務:

“一、京師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專責成二、南、北口岸請分設大臣,以期易砥三、新添各口關稅,清分飭各省,就近揀派公正廉明之地方官管理,以期裕課四、各自為理國外小平卜,清飭該將軍督撫互相知照,以免岐誤五、認識外國文學通解外國言語之人,誚飭廣東、上海各派i人來京差委,以備詢問;六、各海口內外商情并各國新聞紙(報紙),靖飭按月咨報總理處,以憑核辦也。”

這是一道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重要作用的奏折,中國也因此拉開了洋務運動的大幕。

1861年3月11日,根據恭親王的奏請,總理衙門成立,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外交部,而恭親王奕欣自然也就成了大清外交部的第一任部長。設立的初心自然是好的,而大清這樣一個扶手的官僚機器,根本運作不起一個先進的部門,這樣一個接近西方制度的機構。所以從設立之初就變成了一個官僚的機構,辦事效率跟傳統的六部一樣,實在沒法恭維。而就在這時,一個洋人的出現,幫助大清的總理衙門逐漸走向正軌。

這個洋人名叫赫德,他出生于1835年英國的北愛爾蘭,從小便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1854年來到中國,從翻譯一直任職到廣州海關副稅務司。1861年,海關署總司李泰國因為阿思本艦隊和中國政府鬧翻,于是不到三十歲的赫德被總理衙門任命成為海關總稅務司。

恭親王奕訢早就欣賞赫德的才干,一提到赫德便總說,“咱們的赫德”如何如何。赫德之所以得到奕訴如此的信任,緣于他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極強的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奕訢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贊揚赫德說他“性情馴順,語言近理,于中外撮合之處,為力居多。” 1863年11月,奕沂贊揚赫德說從進入海關的第一天起,便在所有的場合中,都能和諧地和富有成效地進行工作,慎重、機警而有經驗。奕訴喜歡赫德的根本原因是赫德采用西方的行政管理辦法,把清朝海關建設成為前所未見的新型機構,為清政府征收到的稅銀比奕訢等人夢想的要多得多。

1854年之前,中國的海關行政大權完全掌握在清朝政府的手中,像清朝的其他行政機關一樣,清朝海關衙門充斥著腐化,效率低下。清政府掌握的海關使用的還是中古式的稅收辦法,即每年給戶部上繳一筆固定的稅款,其余的由海關監督自行支配,大多用于中飽私囊和賄賂。從技術層面看,這時候的海關根本就沒有知曉外語,掌握現代海關的運轉流程的合格人員。

赫德上任后,完全采用了西方的海關稅收系統和人員培訓,從1863年到1908年,在赫德擔任中國海關醉倒領導者的期間,中國的海關稅收,由之前的300萬兩白銀,漲到1903年超過3000萬兩白銀+成為清王朝最穩定最重要的財政支柱。

赫德雖為洋人,到卻為中國可謂鞠躬精粹。在此期間,赫德還親手寫了一份《局外旁觀論》呈送給總理衙門,對當時中國面臨的形勢予以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然而,腐朽的清王朝并不是一兩個人能拯救的,赫德的《局外旁觀論》乘上到朝廷便石沉大海。

三十多年后,清朝在甲午海戰中戰敗,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局,赫德對光緒的老師翁同龢說,“我在中國四十多年,所有的榮譽和薪水都是中國給我的,我非常能夠希望幫助中國富強起來。我數十次向朝廷上書,并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一個獲得批準,大概是朝廷懷疑我是個外國人,居心叵測。而現在中國面臨危亡的境地,我現在想說可能也說不了什么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