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QQ或其他通訊軟件當中的對話,該怎么說呢?究竟是有價值的?還是沒價值的?要怎樣做才能由匠心獨運的作法以賦與其價值?這些內涵,對于欲進者,不可不思。
有的人,認為短的對話當中,嫌太過碎片化,而體現不出理路的流轉動勢,所以,認為該作成獨立的單篇文章,好把理路厘清以分明。
也有的人,認為作文章的時間要很長,現代人,事那么忙,心那么亂,就算寫出那么長的文章,沒幾個人讀得下,不如不寫。
于是,該長?還是該短?就在這兩派貌似相互對立的立場當中…糾.結.不.止。
我以為,以上的矛盾現象,現象之所以會有矛盾,正是因為沒有見到本質。長短本身,其實是現象。而蘊涵在長短內里的那個質,這就溯進到了本質。
試想,
?、匍L篇低質
?、陂L篇高質
③短對低質
?、芏虒Ω哔|
哪個好?當然是高質要好,而不應計短長。
之所以要有短長,那是因為境之所需。
境需長,則予長②,而非①。
境適短,則給短④,而非③。
故,長②短④還須適境。
此等差別,不可不辨。
像機鋒,這可是濃縮炮,別看它小,其中卻有原子彈的量能。不識貨的,就會嫌原子彈小,因原子彈的外形不起眼就忽略它?!
像大論,這可是錦織網,別看它長,其中已有妙紋理的呈現。不識貨的,就會嫌妙紋理長,因妙紋理的篇秩浩瀚竟就漠視它!?
于是,看不見高質的,就會有這樣的分野及共相出來了:
立于持短的立場的,就會反對高質長篇,這就是其人定力不足,無定細覷形,才會為反對長而反對,而沒回歸到質本身。
立于護長的立場的,就會反對高質短對,這就是其人慧力不足,無以靈感態,才會為反對短而反對,而沒回歸到質本身。
這時,有著能夠流淌出高質內蘊之人,這又有四種,一是長短皆擅,二是只擅在長,三是只擅于短,四是長短皆拙(但必另有他擅而能符此高質)。這四種人雖然表現互異,但,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眼都很明。換句話說,都是識貨的。
像這些眼很明的人,如果要對眼力不足的人作出提醒?這還有幾點可以考慮。
一、眼力不足的人,其水位能接受哪種水準級別的提醒,才是合適于他的?
二、針對眼力不足的人所能接納的區間,自己在這個區間之內有沒有善巧?
A、若無,是該直接進學對練?還是留給更適此區之其他高明以發顯?
B、若有,當下適合嗎?還是要另擇其他更恰當時份,好適時適機取最勝?
三、面對眼力不足的人的質疑時,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作回應,才合泱泱大方氣質?
C、眼力不足的質疑,若表達出來的,正少誤多,能否納正辟非?
D、眼力不足的質疑,若以默然示之,必有麻木,怎辨麻木幾分?
像這些考慮點,這都是愈往精深、寬厚、廣博、弘大、久遠、至公…的境界里去的佐助點,不可不細察深究。
畢竟,人若不死,學習不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此,各種對境,隨著不同水準的人的境界,只要是善學善習的,就必有相應于該善境界等級的視野在其人眼中展現。
低上,有高。
高上,有更高。
更高之上,更有高更高…
以上,無盡之上,謂之無上!
亦意謂,自己必有無盡上達的探索空間。
故而更須,靈虛默識,方可上達。
凡用心者,功不唐捐。
同是用心,勝遜有別。
同是用心,勝遜之因,勝遜其果,當下正顯。
心雖有用,因勝果高,因遜果劣,若合符節。
莫獨謂用心,而不辨勝遜,遜矣!
用心進而明勝遜,上天有路,勝之勝者矣!
以能探索得多者,因進展速故,勝。
以只探索得少者,因進展滯故,遜。
于是,如實識別自己水位,是絕對必要的,以接地氣。
行者,在彼我對照的動態趨離變動態勢當中,領納炁。
現在,再重溫:
長文理思路,
短對試機鋒,
長短交淬礪,
大智在其中。
原四句里頭,就涵有以上文的內涵了。
通原四句,彼我既會心,盡付不言中。
不通原四句,為顯內隱義,還須加長。
是故,方有此略長之文作,試作發顯。
目的無他,求適而已。
顯短長別,闡勝遜質。
恰如其分,必屬高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