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路上的時間,其實這次春游江南只有短短的三天。可是,我還是執意地把一天的時間留給了揚州。
早早地坐上火車從南京奔赴揚州。一路上都是色彩斑斕的畫卷。江南的春天,實在是太過于誘人。像江南的美女一樣,溫婉而又風情萬種,怎么看怎么舒服。
黃色的油菜花密密地織就了一幅田園畫卷,粉色桃花時不時點綴期間。一棵棵叫不出名字的樹,在原野中站成了一個個忠誠的衛士,他們是在守護江南永恒的春天嗎?小橋流水人家就這樣映入眼簾,偶爾還能看見炊煙裊裊,三五鴨子也揮動著它們飛舞不起來的翅膀,有秩序地撲入河中,感受春江水暖。
從高鐵站出來坐上公交車前往市區。滿眼的綠色讓人心情異常舒暢。揚州城的建筑有高度限制,所以你看不到很氣派的高樓大廈。但是寬敞的馬路,嶄新的樓房讓你感覺到這座城市的繁華和現代。誰能想到這座城市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經歷過人煙阜盛車水馬龍的繁華,也曾有過被屠城十日、死亡八十萬的落寞呢?
一座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頗具現代感的城市――揚州,我在耳熟能詳的詩句里早就愛上了她,雖然匆匆一會,我無法領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的清秀,也無緣去欣賞“年年知為誰生”的“橋邊紅藥”,更無緣在“二十四橋明月夜”,感受“玉人何處教吹簫”的風情。可是,我還是在這煙花三月,和揚州來了一次短暫的約會。
東關街是揚州城的一條歷史文化名街,可以說是天下聞名。當年揚州城因大運河而更加興盛。碼頭附近,自然是人潮洶涌,商鋪云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條繁華的商業街,是為東關街。從碼頭上來,經過東門,穿過東關街,就是當年揚州城的中心城區了。直至今日,東關街依然大面積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筑,許多百年老字號林立街頭,到今天依舊吸引著來自天南地北的游人。
我很慶幸自己來得不早不晚。沒有早到商鋪都沒開門,也沒有晚到旅游團都攻占了大街小巷。我一個人穿過一堵堵灰色的城墻,在古街上隨性地走。有時會有三兩行人匆匆而過,有時古街又是我一個人的。我始終覺得去古街古巷游玩,太熱鬧了是無法感受到她的歷史氣息的。你只有靜下心來,才能聽到穿越了千萬年的風,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古街的每一塊磚頭,都有一個故事,你不靜下來怎么聽得到呢?
揚州的鹽商天下聞名,他們中的有些人不僅富有,而且還文雅。倒不是說他們的文采才華有多了不得,關鍵是他們尊重文化,尊重有文化的人,所以許多文人也愿意與他們結交。
在揚州看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有一次赴一個鹽商的宴請,席上鹽商在吟詩的活動中吟出了“柳絮飛來片片紅”的詩句,大家大笑,像雪一樣白的柳絮怎么會是紅的呢?鹽商尷尬不已。只有金農若有其事地說這是元人的詩,眾人不信,金農即興吟出了“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的詩句,替鹽商解了圍。
聽到這個故事,一方面是感嘆金農的文才和機智善良,另一方面,也感嘆當時鹽商的風雅,哪怕有時可能是附庸風雅,起碼他們也愿意附庸啊!比現在很多滿腦肥腸的暴發戶好得多了吧!
東關街上有幾個著名的園林。個園是其中一個。個園的名字來源于滿園的竹子。竹影悠悠,當日光把竹影映射在白色的墻壁上,一個個“個”字真真切切地展現出來。所以園子就叫個園了。本來遍植竹子已經讓人感覺到園子的優雅,再配上這樣風雅的名字,可真不一般。
個園里的竹子是纖細的,婀娜多姿。春風一吹,她們像身著綠衣的青春少女一般,擺動著迷人的身姿,裊裊娜娜不過如此。
園子里的虞美人開得正好,顏色非常鮮艷。紅的紅,黃的黃,粉的粉,她們渲染出來的春天的氣息與其他的花兒草兒完全不同,是那般的熱烈。
走過一條小徑,拐過一座假山,進入了蘭苑。一扇古樸的花窗展現眼前,花窗里是名貴的蘭花盆景,花窗外是斑斕的春色,整個花窗構成了江南園林的一幅寫意畫。那是我極為喜歡的一個畫面。
個園除了竹子,她的假山是非常有名的。主人依據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致,用假山疊造了四季園林,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特色,我還是最喜歡秋山的景致。我覺得個園的主人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一個人,好好的樓梯不爬,非得造個假山,還彎彎曲曲地通向樓頂,看來上樓的過程也是一個鍛煉的過程,有趣得很,也虧他想得出來了。
從個園出來繼續回到東關街,陽光明媚。街上人潮擁擠,熱鬧的市井氣息撲面而來。賣小吃的,手工藝品的,日用品的,到處都是一片繁華的景象。不過啊!還是食品店門前最吸引人,蟹黃湯包,豆腐絲,豆花,還有其他各種各樣香噴噴誘人味蕾的特色小吃,你盡可以敞開肚皮好好嘗嘗。想來當年它也是這么熱鬧這么充滿著生活氣息。
穿過東門,過了大馬路就是大運河。大運河畔早就是一片現代的建筑。緩緩流淌的運河水,它見證過隋煬帝的驕奢淫逸,也見識過小市民的樸實無華,岸邊依舊青蔥的柳絲,早已不是當年那一株,它不會再遭世人謾罵。
在大運河旁邊可以坐上旅游專車到達瘦西湖。春天真是游覽瘦西湖的絕佳時間。碧波蕩漾,春草如煙,鵝黃色的柳絲在春風中輕輕舞動。桃花像輕點胭脂的少女,嬌羞地迎接著游人,櫻花開得如火如荼。
瘦西湖的水被春風吹醒,正在和游人纏綿。紅色的欄桿配上鵝黃嫩綠,特別的富有生機。連五亭橋頂上的琉璃瓦都是鵝黃色的,還真的和周邊景色相配。一群穿著校服的中學生也來瘦西湖春游,他們在樹叢中打鬧,在花叢中留影,在湖邊駐足,滿園的春色也更生動了起來。
有喜歡和瘦西湖更親近的游人索性租了一個船,穿越碧波,到瘦西湖更深處去尋覓春意。我只沿著湖邊,順著彎彎曲曲的小徑,一路看花看樹看湖看橋看人。因為不是周末,景區內人不算特別多,慢慢走著,倒覺得特別自在。心情像被春風熨帖過一般舒坦。
走到廿四橋處,彎彎的橋拱弧度非常藝術,這是一座最詩意的橋,不知有多少名人文士寫過它,不知有多少紅粉佳人念過它,我也不能免俗地要在此處留一個影。
瘦西湖的一些景致充滿了江南的詩意,是那么的溫婉而靈巧。一灣水,幾棵樹,一叢花,幾塊石頭,卻構成了別致的景色。有些雖是人為的,卻也是巧奪天工,一點都不讓人覺得生硬。
坐在亭子里休息,眼前也不乏山水景致。只是春天向晚的風,多少有些涼意,才使得我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和瘦西湖告別。
在文昌街附近找了個小店嘗了揚州著名的獅子頭,果然名不虛傳,這讓我對揚州的印象更好了。當我坐上公車前往高鐵站,文昌塔上的燈已經亮了,天上一彎新月,正在遙遙地望著我。
我想我還會再找一個三月,和揚州城再來一次長久的纏綿,下一次,一定不要這么的匆匆。一定要好好地品鑒一番月色,好好地看一回瓊花,再好好地品嘗一次蟹黃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