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已經(jīng)下檔有一段時間了,這部電影從審查到熱映一直包裹著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人說這是女性抗爭,有人說這是中國官場,也有人說這是人性。
故事本身荒誕得很,一個農(nóng)村婦女為了未出世的孩子,為了在鎮(zhèn)上的一套房子,跟丈夫商量假離婚,可沒成想,丈夫假離婚后卻娶了別人。她心里怨恨,便要證明這離婚是假的,再與丈夫真離婚,以消怨念。于是她告到法院,可法律卻無法支持她,這就更激起了她心里的忿忿不平。找到院長縣長市長,甚至到北京以洗冤屈。因為她,領(lǐng)導(dǎo)班子都換了一屆,她依然在偏執(zhí)的告狀。
故事里的每一個人都能說成個千字文,臉譜般映射出了我們現(xiàn)實世界里的很多人和事,但我最熟悉的莫過于李雪蓮,有些時候,我自己心里也住著一個“李雪蓮”。
生活總是一地雞毛,不如意十之八九,可往往自己心里卻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時間找不到出路,便把問題都歸咎在別處。
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老師題目出得太偏;工作沒有獲得升職加薪,是老板有眼無珠公司績效管理體制混亂;跑腿辦事不容易,就是各級政府不作為,白拿納稅人的錢;初入社會買不起房,就是國家政策不合理經(jīng)濟管制不健全。
李雪蓮故事的開頭便是如此,利用政策的漏洞以謀取一己私利,結(jié)果便宜沒撈著,卻把自己的婚姻折騰沒了,于是她怨丈夫,想討個公道,但依然不如意,又怨起各級政府官員。
人看見自己很難,看見自己的問題幾乎難得不可能。有哪個“李雪蓮”會愿意承認“我不該耍花招,捉弄政府,這是我的問題。丈夫另娶了別人,是我沒有好好尊重我們的婚姻,這是我的責(zé)任。事到如今,我只能扛起我人生的責(zé)任,記住教訓(xùn),好好向前。”這對李雪蓮們太殘忍太痛苦了,沒有別人可以歸罪,無處告狀,就剩滿是冤屈了。
告狀心結(jié)或許是從小就被種下的。從我們開始出門念書的時候,父母就會叮囑孩子,如果被欺負了,一定要告老師。我卻很少看見有父母說,如果跟同學(xué)有爭執(zhí),要多考慮自己有沒有好好尊重朋友的感受,有沒有認真跟小朋友溝通,有沒有想過有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
我記得《奇葩說》里有一集的辯題是:孩子被打了,是告老師還是打回去。各路選手眾說紛紜,說老師的判斷,說孩子的糾紛,文明與野蠻,寬容與傷痛。辯論本身不會給答案,但辯題開啟就已經(jīng)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告老師”不再是唯一答案,解決問題有很多更好的方式。
李雪蓮的故事,如果沒有假離婚,也許他們也過著恩愛平凡的生活。
如果假離婚被騙,沒有憤懣的告狀之路,也許李雪蓮也把農(nóng)家樂辦得紅紅火火。
如果在告狀十年后真的結(jié)束這歸罪之旅,也許就不會有被趙敬禮騙的窩囊。
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開篇一章就講要贊美別人,時隔多年,就愈發(fā)懂得這其中的智慧了,有誰能真正面對自己的缺口和錯誤呢?有誰愿意聽見別人口中的指摘呢?
可我們自己才是我們?nèi)松睦碛桑覀儾攀俏覀內(nèi)松臎Q裁者。告狀的人,審判的人,貪腐的人,推諉的人,可能都會干擾我們的人生,但都不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zé)。
告狀是一種情節(jié),是無力改變自己的偏執(zhí),是自己內(nèi)心脆弱的掙扎,好像把責(zé)任歸咎給了別人,就能洗白自己。有時候我們真的已經(jīng)付出了所有,可結(jié)果依然不如心中所愿,那么怪誰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付出的所有可能依然不夠,是因為擁有的太少,努力了那么多,依然失望,可能是努力的方法錯了。
靜坐思己過。如果沒能看見,不是因為某個別人,也許只是不夠靜,也許只是路走得不夠遠,慢慢想,自己看,總能發(fā)現(xiàn)更好。千萬不要把時間和精力用來歸咎別人,四處告狀上。
人生有很多難,我們不能逃避,也無從掙脫,我們只有不斷修煉自己,時刻提防自己心里的李雪蓮。
小心,我們心里都住著一個李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