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賈平凹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習慣于寫商州,寫家鄉,筆下的都是一些小人物,都是一些淳樸的生活。我是在自己文思最枯竭的時候開始讀書,剛剛好遇到這一本,賈平凹先生的一些話,讓我反思。
“到了商州以后,豐富自己的目的是明確的,但具體要寫什么卻很茫然,我開始一個縣一個縣游走,每到一個縣,先翻縣志,了解歷史、地理,然后是熟人找熟人,層層找下去,隨著這些在下面跑著的人到某某鄉、村、人家,有意無意地了解和獲得了許許多多的人和事。”
他在書里也一直提到,一個人最容易從家鄉去汲取寫作的營養。因為故鄉這片土地,你出生就在這里,對這里的一切都十分熟悉。當你追根溯源地去找到關于家鄉的消息的時候,很多信息就像被打通的血管,他們把你身體里埋藏的關于家鄉的消息逐一喚醒,讓他們幫助你,讓他們成就你。
“我在商州每到一地,一是翻閱縣志,二是觀看戲曲演出,三是搜集民間歌謠和傳說故事,四是尋吃到當地小吃,五是找機會參加一些紅白喜事活動。在一部作品里,描繪這一切并不是一種修飾,一種人為的附加,一種賣弄,它應是直接表現主題的,是滲透,流動于一切事物,一切人物之中的。”
其實家鄉,是每一個不入流的寫作者最容易忽視的地方。
我很少去關注我的家鄉。我生活在一個很遠的地方,遠到從我的家鄉來到我現在上學的城市,甚至比出一次國的時間還要長。我們那里保留著最完好的原生態文化,有一望無際的沙漠,有蒼勁不死的胡楊。但是,由于一度有的一種說不清楚的情愫,我這個游子,一直把目光放到別處,從未回頭。
以至于最近一次,老師讓我們做關于家鄉的展示,我才發現,我不知道任何關于家鄉的美,我所知道的,是那些別的地方的人對我的家鄉的偏見。我第一次,那么難過,那么痛苦,那么討厭我自己。我覺得我的家鄉,他就像是一個聾啞的、羞澀的少年。他帶著青春的活力,帶著少年該有的稚氣,帶著來自沙漠的磅礴的力量,但是由于他的聾啞,當別人往他身上抹黑的時候,他聽不見,也無法辯解,他只是意識到來拜訪他的人少了,大家不再帶著他玩了,但他沒有在意,沙漠本來就是孤獨的。
“一個中國人,在年輕的時候可能會迷戀西方的青年文化,很迷戀麥當勞、酒吧、和好萊塢電影,但當他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可能又會回到中國文化的維度上來,至少,在他內心產生比較多的認同感的東西,可能還是存在于中國社會和中國歷史中的那部分價值。”
家鄉從某種程度上,也和中國之于我們一樣。關于家鄉的事,是一出生就決定了的,沒有辦法選擇,也容不得后悔。你可以帶著你自己所感受到的東西去感受家鄉,但是免不了,你要是一張白紙,然后容許家鄉幫你涂上你應該有的色彩。這是一種回歸,也是一種認同。這就像是一個孩子出去玩了太久了,總要回來,總要再去靠著家門口的老樹睡一覺,總要再吃一頓媽媽做出來的晚飯。
“我認為一個作家是社會的觀察者,永遠要觀察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進的步伐和身影,永遠要敘述這個社會的倫理和生活,更要真實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內心,盡一個從事作家職業的中國人在這個大時代里的責任和活著的意義。
回溯故鄉,應該是作家責任的一部分。你必須愛你的根,這樣你才能愛你自己,你才能更好地愛別人。你可以知道別人家有好吃的糖,有稀奇的漂亮衣服,但是相信我,在鉛華褪盡之后,等你不再稀罕這些本就是虛無的東西的時候,你會想回家的。
這篇文是我的反思,是我對家鄉的懺悔。我希望這一切都來得不算晚。等我回去,等我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重新來認識我的家鄉的時候,我想,她也一定會張開懷抱來擁抱我。
流浪得太久,是該回家了。
最后給大家推薦這本書,讓我們看過賈平凹的家鄉的時候,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