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y是一個5歲的孩子,當他的父母和朋友們正在廚房的餐桌前喝咖啡的時候,他從房間跑進跑出玩著他喜歡的玩具卡車。突然客廳里傳來了一陣撞擊聲。他媽媽走進客廳,發現玻璃花瓶掉下來打碎了。
“誰干的?”她問。(現實層面上,是在詢問現實;心理層面上,對Johnny發出了一個撒謊的邀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狗。”他回答。(Johnny對隱藏溝通的反應)
媽媽氣得臉紅脖子粗,因為她5分鐘前讓狗出去了,她直截了當的擊破了小男孩的謊言:“我不要一個撒謊的孩子!”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媽媽在明知故問,而這個小孩知道他媽媽想要他承認卻撒謊了。這就構成了一個溝通游戲。
一個游戲包括3個溝通系列:人物A在傳達一條表面信息的同時也傳達了一條隱藏的信息;人物B對他的隱藏信息做出反應;而后人物A轉換自我狀態并且產生一種奇怪的不好的感覺。
游戲富有戲劇性。
所有的戲劇都需要有一個受害者,此外,為了成為一個受害者還需要一個拯救者或者迫害者。為了使戲劇順利進行,人們轉換彼此之間的角色,甚至引進第三個角色,從而形成相互作用的戲劇三角形——Steve Karpman
發起游戲的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出于一種漠視:漠視存在問題,漠視問題的顯著性,漠視問題被改變的可能性,漠視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Johnny的媽媽漠視小狗在外面、他站在破碎的花瓶旁邊的事實。而她合適的做法是告訴Johnny“往后站”或者是“去把掃帚拿過來”
我們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事實上只是我們在玩的各種游戲。——艾瑞克·伯恩
推薦|在這里向大家安利一本書,可能這本書并不在所謂的名單里面,但是讀完你會覺得意猶未盡,這本書就是艾瑞克·伯恩寫的《人間游戲》
在看之前,有幾個術語是需要弄明白的:
1 安撫,斯皮茨的實驗發現,當長時間缺乏照看的嬰兒會趨向于不斷的衰弱、甚至死亡。人的生存和成長需要精神刺激,我們通過社會交往獲得我們想要的刺激,讓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得以安撫。它可以表現為撫摸、擁抱等實際行為,還可以通過對一個人的存在表示認可來獲得。
2 自我狀態(是一套與行為模式相伴隨的感覺系統,不是一種角色,而是一種心理狀態),包括三種:父母自我狀態(P,parent)——每個人心中都帶著他的父母親;成人自我狀態(A,adult)——每個人都有一個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狀態(C,child)——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兒童自我狀態是一個人個性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它富有創造性、自發性驅力和樂趣;成人自我狀態是生存的必需,并且協調兒童和父母之間的沖突;父母自我狀態使個體像父母一樣有效行動,促進生存,同時做出自發性反應以保存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