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霞仙子說:“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身披金甲圣衣,腳踏七色云彩來娶我。”
可曾想,這樣的神話竟在歷史中真實上演。只不過,故事的主角卻是位翩翩公子。
為了他,千軍萬馬披星戴月奔騰踏來,一位蓋世英雄身披金甲、手握利劍,塵囂之中策馬揚鞭……
萬千秦軍兵臨城下,只為奪他韓非一人。看到秦王嬴政如此陣仗,韓非道不出心里的苦辣酸甜。
天意弄人啊,奈何知我懂我的子期伯牙,竟是要滅我國殺我民的虎狼之王!
01
回憶少年凌云之志,不禁感慨往事如煙……
出生貴族的韓非,不似紈绔子弟尋歡作樂,立志要為韓國崛起而讀書。
長輩倍感欣慰卻搖頭惋惜,上進少年卻患有口吃,韓國的未來究竟何在?
有人勸,韓國積貧積弱已到盡頭,不如自在快活度過此生。
韓非嘆,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面對弱小殘喘的祖國,韓非意識到,尋找救亡圖存之策迫在眉睫。
《史記》:“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皆原于道德之意”。
時逢戰國末期,他的身前孔孟、老莊、墨翟、鬼谷等圣人均已留下傳世之作。
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他最感興趣是老子留下的《道德經》。從此入手,韓非學到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敲開了哲學的大門。
先追根溯源,后逆流而下。韓非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覽諸子百家,不斷取舍,汲取精髓。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韓國地處三晉,“刑名法術”原本是國學,然而隨著儒學興盛,早已國學不國。韓非想,既為國學,必有所長之處。
他取長補短,將商鞅的律、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集于一身,融入老子唯物主義辯證法,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太興奮了,“依法治國”的宏圖偉業,在他腦海里漸漸成形,猶如醍醐灌頂,一發不可收拾。
他終于找到了救亡圖存、振興韓國的道路!
02
“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韓非牽了一匹駿馬,朝著韓都新鄭,春風蹄急、快馬加鞭。
一路上,山川河谷為他傾心,叢林鳥獸為他歡鳴,夕陽晚霞為他鼓掌……
他已經沉寂太久,而今終于可以一鳴驚人。
面見韓王,韓非信心滿滿,雖然講話結巴,卻熱情如火滔滔不絕。
“法、勢、術三者不可缺少,法指法制、法律;勢指權力、權威;術指辦事、用人的方法和藝術,也就是政治手腕……”
韓王震撼,此等見識果真不凡;奸臣進言,先王貴族若重用,恐威脅王位!
韓王多疑,不用韓非之言。韓非心有不甘,數以書諫韓王,豈料,愈是上書愈被猜疑。
“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韓非笑自己,終究還是年少輕狂,終究還是單純幼稚。韓國積貧積弱,不僅是國策不符,更有奸佞當道。
回家閉門謝客,大哭一場后,振奮精神,重整旗鼓,開始著書立作。
筆鋒一出行云流水,《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橫空出世。
更著有悲愴《亡征篇》,列出韓國滅亡的四十七項罪證,媲美屈子《天問》。
03
“圣人之于萬事也,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
聽聞荀子路經韓國,韓非仰慕其圣明,登門拜師學藝。
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介布衣李斯。兩人相差十余歲,李斯尊他師兄,一同跟著荀子學習帝王之術。
此時,韓非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法學家和思想家,李斯也是自嘆不如。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同窗的李斯學成入秦,當上了秦國丞相。
公元前237年,李斯進言秦王嬴政,“先取韓以恐他國”,于是秦軍開赴韓國。
韓王深以為患,想來想去,還是派韓非去秦國游說,畢竟他與李斯是同門師兄弟。
這是韓非第一次見秦王。
沒有想象中的火花四射,畢竟,韓非話都講不利索。
不過,秦王還是聽了,因為還沒做好吞并六國的準備。
韓非立了大功,回到韓國。然而,韓王并未獎賞,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過,韓非還是開心的。因為他第一次真正的身體力行,為韓國驅除了外敵。
雖然只是暫時的,不過即便如此也是幸福的。
04
“人生百態,世事無常便恍若一夢,舊夢依稀,往事迷離,春花秋月里。”
公元前233年,韓非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這一年,秦王嬴政得到了幾本書。讀過之后,拍案叫絕,愛不釋手。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就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秦國強大的國策根基啊。
秦王大喜,“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得恨兮!”
李斯說,書的作者大王曾見過,他就是韓非子。
秦王瘋了,派出千軍萬馬攻打韓國,定要把韓非弄到手。
于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千軍萬馬為藍顏,秦王此舉霸氣十足,更是誠意滿滿。
可是,他與至尊寶不同,人家搶親兩廂情愿,秦王搶親確實一廂情愿。
誰知,糊涂的韓王知道后也是大喜,用一個人換一國安寧,這個買賣太賺了。
韓非心里好苦,他心愛的祖國不識他,虎狼如秦卻懂他。
為了保全韓國,他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去秦國的路。
05
韓非第二次見到了秦王。
秦王大喜,把他奉為座上賓,日夜討教依法強國之策。
韓非此刻多么糾結啊!他心愛的祖國把他賣了,他書寫的強韓之路無人問津,他所做的一切化為烏有……
不,不,還有希望……
到了秦國還可以保護韓國,秦王問政,我就獻他弱秦保韓之策。
韓非是無畏的,韓非是忠勇的,為了韓國,他獻出了一切。
韓非最后還是失敗了,在跟李斯、姚賈的政治斗爭中入獄被殺,時年47歲。
就此,韓非的救亡圖存理想落下帷幕!
可是他不曾想到,秦王把《韓非子》奉為治國經要,開啟了富國強軍、統一六國的盛世藍圖。
多年后,秦王一掃六舍,韓國首當其沖。
秦王登上埋葬韓非的孤憤臺,想起那位意氣風發的故人感慨萬千。
這就是韓非大氣磅礴又凄涼困惑的一生。
他是如此才華橫溢,守株待兔、螳螂捕蟬、塞翁失馬的寓言皆出自于他。
他是如此熱愛祖國,即便被冤枉、被拋棄、被譏諷,至死仍舊念著他的韓國。
千軍萬馬為你而來,你卻身在秦營心在韓。
其實,他的心也在滴滴變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