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評價《答陸原靜書》說:原靜所問的,都是在認知、理解的層面打轉,沒有知行合一,沒有切身體會,都是空對空的空談。我被逼無奈,也不得不跟著他的邏輯,一節一節的,條分縷析給他解釋。致良知的學問,貴在反求諸己,并不是靠學知識,求解答就能得到的。這樣問,越問,問題越多,講完一節,又生一節,沒玩沒了,離得道越遠。
【來書云:《大學》以“心有好樂、忿懥、憂患,恐懼”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謂“圣人情順萬事而無情。”所謂有者,《傳習錄》中以病瘧譬之,極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則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謂耶?且事感而情應,則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時,謂之有則未形也,謂之無則病根在。有無之間,何以致吾知乎?學務無情,累雖輕,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誠無息;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為非也;明鏡之應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處:妍者妍,媸者媸,一過而不留,即是無所住處。病瘧之喻,既已見其精切,則此節所問可以釋然,病虐之人,瘧雖未發,而病根自在,則亦安可以其瘧之未發而遂忘其服藥調理之功乎?若必待虐發而后服藥調理,則既晚矣;致知之功,無間于有事、無事,而豈論于病之已發、未發邪?大抵原靜所疑,前后雖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為崇。此根一去,則前后所疑,自將冰消霧釋,有不待于問辨者矣?!?/p>
陸原靜來信問:
《大學》里說,“心有好樂、忿懥、憂患,恐懼”為“不得其正”,程顥先生又說“圣人情順萬事而無情?!彼^有情,《傳習錄》中曾經一病瘧來打比方,十分精辟,說他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平時好色、好名、好利的病根還在,就像病瘧一樣,雖然不是一直發病,但病根還在,不能說他是無病之人。
如果像程顥先生所說,“圣人情順萬事而無情。”那么圣人的情不是產生于心,而是產生于物了,你看呀,他是隨著事物的感發而相應產生感情,其中的是是非非才得以格正。那么,如果沒有感受到事物,說有情,則情還未顯現,說無情,卻是病根一般潛伏著。有情和無情之間,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良知呢?學習一定要達到無情的境界,這樣牽累雖然少了,卻又離開儒學,遁入佛學了,這樣可以嗎?
這是《答陸原靜書》的最后一篇了,原靜的問題,就是永遠開始不了,永遠不能開始真正切己體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的學習,一直在替古人,替儒道釋,打文字官司,他對程顥的話的理解本身是錯的,在錯誤的理解下,自然又提出錯誤的問題,把自己卡住了。正如他自己所說:“澄平生多悶,未嘗見真樂之趣?!彼@樣“學習”,如何能不悶?油鹽不進,永遠拒絕真知,專注于找疑惑,又怎能得到真樂?總是騎驢找驢,還南轅北轍。
王陽明回信說:
圣人致知的功夫,就是至誠無息,一片至誠,沒有一刻停息。圣人良知的本體,皎潔如明鏡,不曾有纖毫染著,美丑隨時在靜中顯現它的形象,而明鏡的本體未嘗沾染,這就是所謂“情隨萬事而無情”,就是物來心照,物去不留,“無所住而生其心”,佛家的這一說法本來不錯。明鏡照物,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照而不曾滯留,就是“無所住”的意思。你對于瘧疾的比喻已經理解得很透徹了,那么這事兒就已經說完了。有瘧疾的人,瘧疾雖然沒有發作,但病根還在,難道可以因為病沒有發作就忘記吃藥條理的功夫嗎?如果一定要等到病發之后才吃藥調理,就為時已晚了。致知的功夫,有事無事都不曾間斷,哪管病是發作還是沒發作。你的疑問,前后不一,但都是一個病,就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將迎意必,然后不去篤行,就在哪兒糾結我功夫練不成怎么辦。這個病根去除了,前前后后這許多疑問,自然冰銷霧散,這些問題都不存在,無須如此“學問思辨”。
【錢德洪跋:答原靜書出,讀者皆喜澄善問師善答,皆得聞所未聞。師曰:“原靜所問只是知解上轉,不得已與之逐節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異端曲學一勘盡破矣,何必如此節節分解!佛家有‘撲人逐塊’之喻,見塊撲人,則得人矣,見塊逐塊,于塊奚得哉?”在座諸友聞之,惕然皆有惺悟。此學貴反求,非知解可入也?!?/p>
十六封信的《答陸原靜書》終于結束了,錢德洪在后面寫了一個跋:
《答陸原靜書》公開刊行出來之后,大家都非常喜歡,覺得陸原靜很善于提問題,老師又講解得很細致,讓大家學到了好多以前沒聽說過的東西。
王陽明就說:
陸原靜所問的,都是在認知、理解的層面打轉,沒有知行合一,沒有切身體會,都是空對空的空談。我被逼無奈,也不得不跟著他的邏輯,一節一節的,條分縷析給他解釋。
陸原靜只是知道有良知這回事,沒有知行合一,沒有真正相信良知。如果他真的相信我的良知之說,那就只在良知上用功,那即使千經萬典,也沒有不吻合的地方,異端邪說,自然破去,何必如此一節一節的講呢?這樣一節一節的講,一節講完,又生一節,永遠也講不完。佛家有“狗不咬人卻去追逐石塊”的比喻:那人扔石頭打狗,狗看見石頭,當面要去撲咬那扔石塊的人,如果去撲那石塊,在石塊上能得到什么呢?
在座的同學們聽聞后都悚然有所醒悟。先生的學問貴在反求諸己,并不是靠學知識,求解答就能得到的。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