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哭,自己站起來” ? ? ? ?
讓孩子從小懂得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jié):一休的母親為了磨煉一休,讓他當和尚,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頭磨破了他的腿,母親離他只有幾步之遙,一休將手伸給了母親,可母親無動于衷,只說了一句:“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
一休的母親讓小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
在幼兒園工作,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奶奶每天早上總是第一個送自己的孫子來上學,記得有一天早上下了一場雪,雖然不大,但路上總有些滑,這位小朋友叫昊昊,有點淘氣,在馬路上總是跑來跑去,奶奶一邊叫他一邊追他,讓他不要亂跑,小心車,昊昊好像沒聽見似的繼續(xù)和奶奶玩“捉迷藏”,就在這是他一不小心,跌倒了路上,奶奶急忙走過去,滿臉的心疼的樣子,把自己的孫子扶了起來,還不停地拍打著衣服問摔到了哪里沒有?奶奶的神態(tài)上還有一絲絲的埋怨自己的樣子。當我看見這一幕,我的心里若有所思,但是在當時我并沒有說什么?只是看了一下昊昊有沒有安全問題,不一會昊昊便又玩去了。
反思及對策:
這一案例在中國的幼兒園很常見,第一,父母由于各種忙碌沒辦法接送孩子,這是爺爺奶奶便成為家庭教育的“助理”,又由于現(xiàn)在的家庭大多數(shù)都是一個孩子,所以隔代教育便出現(xiàn)了問題,爺爺奶奶溺愛孫子,摟在懷里怕?lián)u著,含在嘴里怕化了,5歲多了,出門還總得讓爺爺或奶奶牽著手……
幼兒時代是處于剛剛面世又無法獨立處世的時期,是正規(guī)教育的準備階段,對兒童,作家長的應該給予一定的保護和關懷,但絕不能是溺愛。每一位父母要傾力親為,應該讓孩子從小懂得,他們和父母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而存在,應該從小培養(yǎng)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處處依賴別人。
在我國,許多家長都有一種這樣的心理: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殊不知,這種“代辦”式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試想,事事都抱著對父母的依賴心理的孩子會成為一個英才嗎?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對兒童這方面的教育。在奧地利的公共汽車上,人們只為老人讓座,而對兒童卻不需要。
溺愛孩子,只會害了孩子。真正愛孩子的家長們,放開孩子的臂膀吧,自由的鷹要比禁錮在籠里的小鳥飛得更遠、更遠。
“我能把球擲得很遠”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這浸透著舔舐之情的希望如何變成現(xiàn)實,卻是一門學問。
?“你是個笨蛋!”“你傻了嗎?”……小麗在責罵聲中得了恐懼癥。
以上這些例子在幼兒園很常見。記得我實習的班里就有一個“問題兒童”,她的名字叫雅婷,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女孩,扎著漂亮的麻花辮,但是她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確是打老師、咬小朋友、撕老師的教案……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我才聽其他老師的話中得知,雅婷家庭環(huán)境和其他家庭不一樣,父母離異,(具體情況不便透露)在家庭中或許她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導致她有許多過激的行為。身為老師的我們更多的時候應該給予她們更多的愛和關心。”
心理學家羅瓦·克勞斯在自己的孩子兩歲時就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了——
“貝克,你能撿起三個玩具嗎?”
小貝克艱難地去撿玩具,而克勞斯責不斷地鼓勵兒子:
“一個,很好。”
“兩個——干得不錯!”
“三個!好啊,太棒了!”
克勞斯熱情地為兒子鼓掌,并親切地上前擁抱兒子。這不是克勞斯的小題大做,自信這一可貴的素質,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培養(yǎng)起來的。
在我國的現(xiàn)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往往是否定大于肯定,他們認為批評和責備才是管孩子。更遭的是,一些家長們否定之外還夾帶貶低——“笨蛋”“真不開竅”……須知,孩子的“自信”與“自卑”可能就誕生在父母的言語中。
“永不滿足”是自信者的一項寶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