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的人生出現轉折,一定是從當母親開始的。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不喜歡我自己,甚至經常貶低自己。上學時每次穿新衣服會擔心同學們的笑話我;我會因為做錯一道數學題而害怕全班同學會嘲笑我;高中時期每次收到男孩子的情書我會引以為恥;上大學后有想法不敢表達;在人際交往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眼神都能讓我暗自思忖好久:她是不是不喜歡我?我是不是很讓人討厭?我怎樣做才能讓她不嫌棄我;剛剛跟老公談戀愛的時候,我會因為他出差不給我打電話而暗自落淚;很久一段時間,我給自己取得網名叫角落公主…就像我的一位領導對我說的那樣,我給自己畫了一個圈,任何一個人只要靠近這個圈,我就會極力的逃避或者反擊。我經常覺得自己是一株仙人球,時刻處于自我保護的狀態,卻不小心會傷害到別人。
直到我當了母親。
當媽這件事,我并不知道怎么去做。
結婚后在壓力下有了孩子。母愛的本性開始爆發。我只知道我愛我的孩子,怎么愛沒考慮過。大寶3個多月時忽然母乳不夠了,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教導我開始慌了,我舍不得給孩子添奶粉,那段時間我泡在各大論壇里,跟各種帖子。一口氣讀完了小巫的《讓孩子做主》,才明白原來我的母乳已經達到了供需平衡的最佳狀態。
我從來不知道孩子的成長有著各種各樣的敏感期,也不明白什么是無條件的愛,更不懂怎么尊重孩子? 我仿佛陷入知識的漏洞,惶恐不已,把母嬰論壇里媽媽們推薦的書一下子都買回家,如饑似渴的讀起來, 也是從那時擺脫了周圍奶奶大媽們的育兒指導。
知道了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有各種各樣敏感期,在色彩敏感期時兒子對顏色的收集和挑剔近似瘋狂,以旺旺碎冰冰為例,每次去超市都先找到碎冰冰的貨架,仔細地挑好久直到拿到自己喜歡的那個顏色才離開,那段時間同樣的商品每一種顏色家里都有。可是知道了敏感期,我可能會尊重敏感期,但是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怎么處理?我依然不知所措。 每天因為與“熊孩子”吃飯,收玩具,晚上準時睡覺,早上按時起床、不想洗澡、洗了又不愿出來等眾多瑣事斗智斗勇。我發現,我的知識又不夠用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媽媽課堂。我清楚的記得,第一次參加媽媽課堂聽的是父母效能的“積極傾聽”。那種母子之間的交流方式震驚到了我。在那個角色扮演的活動里,我代表了一個不愿上學的孩子,當時的場景是:早上全家都吃完飯,準備送我去上學,我忽然說不去上學了。媽媽的代表本能的給我講道理,她越說我越煩,越不愿去。帶領活動的老師指點了媽媽的代表用“積極傾聽”, 然后媽媽的代表對我說:“媽媽看到了,你現在很生氣。”然后她上前抱了抱我。
當媽媽的代表抱我的時候,我就感覺到我抗拒著身體柔軟了下來,淚水開始在眼睛里打轉,然后媽媽的代表問我:“能告訴媽媽你今天為什么不愿意上學嗎?”
“今天要考試我還沒有準備好……”
“你害怕考試嗎?”
“嗯,我擔心考不好同學們會笑話我,我也擔心你會兇我。”
媽媽的代表用力的抱了抱我說:“孩子,無論你考試考多少媽媽都愛你。”
淚水嘩地流下來。
抱著媽媽的代表哭了很久很久。但是, 內心有一股力量油然而生,覺得上學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考不好也不可怕。原來世界上,父母與孩子之間還可以有這樣的交流方式。
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再經歷我小時候的不愉快。從此我開始走向自我成長的道路。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參加各種沙龍,家排工作坊,又遇到了正面管教。我像一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說一起來上課吧,來學習如何做父母吧。然而很多人感到非常的不理解。當媽這件事還要學嗎? 答案是肯定的。經過這五年的成長,我發現育兒是一個偽命題,所有借育兒為目的學習的知識最終都成長了自己。
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已經從剛開始套公式般去應用到現在行成思維記憶,內心平和,方法信手拈來。
比如小寶生病住院,我陪小寶在醫院待了八天,等小寶出院以后,大寶出現了很多反常的行為,他告訴我:”媽媽,我才是一歲半的小娃娃,我現在是弟弟,弟弟是哥哥。”我理解到,孩子背后的行為是在尋求過度關注。于是我安排了一個很簡單的特殊時光,但是效果很好。我像抱小娃娃兒一樣,橫抱著大寶,這個時候大寶提出用奶瓶喝水,并用小娃娃的語調跟我說話,我全然接納了他的行為,并對弟弟那樣的語氣來對他說話,還不停地說:“小娃娃乖,小娃娃口渴了,媽媽喂喂。”其間爸爸喊我,我對爸爸說:“請不要打擾我們,現在是我跟大寶的特殊時光。”當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看到大寶的眼睛一亮。大約有十分鐘左右,然后大寶就從嬰兒車里出來,很愉快的跟弟弟玩耍。特殊時光之所以有如此鼓勵的效果,是因為當孩子跟我有特別時光時,他會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會感覺到,他在媽媽這里跟重要。
正面管教不僅提升了我的育兒能力,還提升了自己的自我覺察能力。他幫助我識別了我的基本生活態度取向是控制型。我是一個自我認同感比較低的人,特別害怕被別人指責控制,在生活當中,我呈現出一幅我什么都可以做的態度,因為害怕在生活中被別人控制,我盡量的把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條理,盡量讓一切在自己的控制圍之內。就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一種感覺,我在過度控制甚至引起孩子的反叛和抗拒。當我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我也就更容易發揮自己的優點,學著放手,不再事事都親自掌控,一起討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跟老公的關系,老公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孩子的生活當中。老公更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給孩子講故事,做手工。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很享受,不像以前都是被逼無奈才去做。
生完大寶的時候,我有一段時間產后抑郁特別嚴重。但是生完小寶以后,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的好,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你的狀態會那么好?我反復問過自己,當時的抑郁其實是來自對育兒的無力。?
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與普遍浮躁的社會,作為父母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特別是在養育孩子方面,我努力地學習育兒知識。認真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身為范,讓孩子看到媽媽不斷成長的狀態才是最美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