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4
周一下午的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是一個與孩子斗智斗勇的過程。
這個智勇可以歸納三點:
第一,不管溝通多么不順暢,嚴肅地板著臉要不得,始終要堅持營造一個“有趣”的氛圍。
第二,不管聽到多么失望的話,對每句話的字面意思較真要不得,都要滿懷善意地去解讀的意思。
第三,不管內心多想幫助孩子,老想著一招搞定要不得,一定要按照孩子的節奏來推進。
事實層面細節很重要,意義層面建構很重要!
“爭取時間”有點讓子彈再飛一會的意思。
實踐中,我們常常會一下子找不到什么特別理想的解決辦法,此時我們不能束手待斃,為此,退而求其次的權宜之計,包括必要的戰略性拖延就顯得特別有意義。它是焦點解決思維或者說焦點解決實踐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在既往的教學中,這個點往往不是那么被討論和強調,然而在我看來,它是焦點保持彈性的部分,也是焦點水型思維中柔軟的那個部分。
何以如此認為?如果我們習慣了焦點解決的目標策略就會有很多感悟。
焦點解決的目標通常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期待目標;第二層次是,退而求其次的目標,第三層次則是,不更糟糕的目標。
過去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現在卻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妥協”。
同樣有了這種思維,在對話溝通中,有原則的適當讓步或者說“示弱”,也就變得很有現實意
兩者的區別正在于,后者是一種戰略性的后退,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前進。只不過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先順勢而為地做一些略顯保守的時間,或者說就是“爭取時間”,進而在有了新的可能(新的機遇)的時候,再次奮進。當然它背后一個深深地相信是:事事物物皆遵循系統動態變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