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以何種方式接觸到此產品
2、體驗的緣由
3、初體驗感受
4、體驗環境:設備型號;操作系統;軟件版本
一、行業與類產品市場
1、類產品整體格局——知名APP的競爭態勢(排名、下載量、各家公司發展概況);
2、類產品的市場整體接受度;
3、類產品的發展難點;
4、類產品的痛點和機會
二、類產品的用戶、場景、需求
1、用戶分析:
目標用戶特點、數量、剛性需求(指向核心問題)
2、典型場景:
產生需求的多種情況
用戶目前用什么方法解決解決剛性需求
3、需求分析:
要解決的“問題”核心是什么,
轉化為功能:用戶需求往往可以歸結到馬斯洛五層需求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
攀梯術:按照“用戶需求——用戶目標——馬斯洛人性”思路,把用戶的需求,轉化成產品應有的功能。
三、該產品的解決方案剖析
1、UI體驗(框架層)
文字主次邏輯;信息可讀性;交互性;易用性(用戶任務:用例圖)
2、產品結構(結構層)
信息結構
功能結構:評估每個功能(背后滿足的需求)對指標的貢獻,1~5分,3分為基準,5分價值最高 ;每個產品都有獨特的價值判斷模板 ,給出半定量的分值后,再返回去驗證是否符合“核心用戶,剛性需求”的定義 (KANO模型:基本需求、期望需求、興奮需求,滿足了哪些)
3、產品核心功能和主流程(范圍層)
四、該產品是否解決了核心問題?為什么?
1、結合用戶評價、業界口碑
2、差異化分析:功能對比、優勢、劣勢
五、改進與建議
1、產品角度,下一步如何做:劣勢/缺陷如何改進;優勢/優點如何突出
2、數據分析、策略角度,闡釋企業該做什么,該產品戰略
六、總結體驗
<br /><br />
企業該做什么
策略——企業該做什么=值得做的+能做的+想做的+可做的
值得做的,微觀找(種子)用戶驗證,宏觀上從市場端分析(還是用戶角度,而非行業)。
能夠做的,1)企業能解決的(資源、流程、結合SWOT分析法);2)企業現在能解決的。
想做的:1)企業想解決的(企業文化、價值、定位);2)企業現在想解決的。
可做的:1)宏觀環境(PEST分析模型:政治、經濟、社會、科技);2)微觀環境(行業),波特五力模型進行競品分析。五力: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房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競爭品之間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