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017年寫的一份產品調研報告,時間比較久了。但還是發出來與大家交流下。可能有很多產品細節的地方已經與現在不符了,望諒解。
?????? 閱讀這件事,一直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手機閱讀類APP現行的收費模式:1.按照書籍本身為單位收費2.按照章節收費等。而最近新出的一款APP,網易蝸牛閱讀主打時長收費,顛覆了傳統收費模式。在知識付費時代,時間碎片化嚴重的當下,也許時間才越發寶貴。通過調研希望了解這種收費模式之后的產品是否在流程,體驗等滿足用戶的需求。
深度體驗產品
核心用戶:1.閱讀界的“書蟲”,即有長期的閱讀習慣,喜歡深入沉浸式的慢閱讀。對書有明確的喜好,有自己精通的領域
2.閱讀界的“新手”,沒有穩定閱讀習慣,希望利用閑余時間快速獲取一些有用的知識,打發無聊時間
典型場景:1.平常上班中午休息時間和上下班的公交地鐵上,打發無聊時間,看看有沒有什么新書推薦,看看書評
2.周末想去圖書館“泡館”,但路程有點遠,而且人多沒有位置座。
3.想看某本書,圖書館沒找到,網上也沒收到全本。看看手機閱讀APP里有沒有
需求:1上班期間每天碎片化時間較多,需要定時獲取一些知識,但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高質量的書籍;周末兩天希望能掌握完整的時間,來深入閱讀
2.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不能堅持讀下去,都是淺嘗輒止
3. 喜歡沉浸式的閱讀,有很多關于讀書的積累,希望找到一個讀書交流的社區,發表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的知識
還原產品
核心流程:網易蝸牛閱讀主要有三個角色:領讀者,普通閱讀者,網易蝸牛團隊
作為一個致力于為熱愛閱讀的用戶提供沉浸、簡潔的電子閱讀體驗,并希望與用戶一起構建起立體化、全方位的移動閱讀社區,滿足不同閱讀層次用戶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可以看到產品定位是:電子閱讀新體驗+移動閱讀社區,所以主要流程第一集中在提供選書,讀書,記筆記這塊是滿足了用戶自身的需求;第二就是創建書評,發表動態,關注,私信等滿足的是用戶與用戶之間交流連接的需求。
核心頁面及交互
可以看到,領讀頁面在新版本中被放置到了首頁,正如網易蝸牛讀書的產品經理說的那樣,領讀人是這款產品的核心內容資源,他們的思辨能力和閱讀經驗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而幫助領讀人更好地體現他們的價值,同時也讓讀者在看書之外獲得更多知識交流的機會,便是網易蝸牛讀書設立“領讀”概念的初衷。在1.1版本中能被選入首頁的內容,都是經過蝸牛編輯團隊精心挑選的優質書評或書單。可以看到目的是為了:給領讀人更多的展示機會和輸出價值的通暢渠道。同時給普通讀者獲取更多知識的機會。?
同時,右上角的“寫書評”是本版本的一大特色:用戶可以一鍵寫書評,而且普通用戶首次發書評可獲得30min時長獎勵,也有機會獲得首頁(領讀頁)推薦。可以看到現在普通用戶和領讀人都可以發表書評了,直接給與了普通用戶輸出價值的渠道,分享自己的讀書體驗和故事。這樣顯得更人性化,而且首頁推薦的書評都是蝸牛團隊嚴格審核的,這在初期可以保證UGC內容的高質量。
現在就用戶選書的流程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戶不知道讀什么書:主要有兩個選擇渠道:1.首頁(領讀頁)書評里的推薦書目2.分類模塊里的“在讀榜”、“新書榜”,這里匯集了高質量的圖書;另外一種是有明確目的性,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書,也有兩個渠道:1.直接頂部搜索框:找書找人2.分類查找。
通過這幾個手段可以基本滿足用戶選書的需求
當然還有不得不提的的一個新的小功能:分類頁面右上角“掃一掃”:主要是掃描網頁版蝸牛閱讀登錄二維碼從而登錄網頁版:寫書評(目前網頁版只提供這一個這一個功能)
對此功能,網易蝸牛閱讀的官微給出了解答。(如下圖)
書桌界面是看書的核心頁面,也是一個自己私人的收藏空間。本次新版本拓展了空間,在保留原來的只能添加三本書的基礎上,通過一張頁面聚合的方式收錄用戶喜歡的其他書,讓用戶不錯過好書。(關于這一點,我的建議是仿圖書館或者是私人書房的形式,在我的書桌上方增加一個“我的書架”,然后增加一個收藏進書架的功能。這種模式可以讓書桌保持極簡,讓用戶專心圖書)
閱讀界面主要是靠各種交互來喚起操作(左右滑,點擊等)提供:復制,劃線,記筆記等小功能,還可以設置字號,調節亮度,主題背景燈等(目前暫不支持字體設置)。
產品結構:產品功能結構圖如下圖
分析產品
產品表現:首先,我們來看網易蝸牛閱讀在APPstore的排名及用戶評級等關鍵數據表現。
從上面排名看出:網易蝸牛閱讀在圖書免費榜排列最高時達到第四位,總榜免費榜排列最高時達到160位。
看評分情況,可以得知當前版本(iosV1.1.0)因為剛剛發布,評分情況不錯,主要集中在4-5分。綜合之前所有版本而言評分在4.5分左右。
然后,通過用戶評論看用戶表現情況:截止2017-5-16,共收集到用戶評論713條,通過數據去重后(主要是評級,標題,作者,評論詳情,發表時間完全一致的評論)得到有效數據共615條,5分評價:418,4分評價:97條,3分評價:43條,2分評價:15條,1分評價:42條
對1-3分的評論進行了統計,主要問題表現在早期版本1.0.0-1.0.2,手機發熱嚴重,耗電快
最新版本IOS V1.1.0 問題主要在于:書桌空間拓展給部分用戶帶來了選擇讀哪本的障礙。
典型用戶評論:1.蝸牛剛上線的時候忍不住給身邊朋友安利了N次,就是覺得用年費時長的方式讓人養成看書習慣很好,書桌限制只能放3本書能讓容易半途而廢的人看完,書架的藏書方式很合理也很好用。然而現在,除了免費時長沒變,其它兩點都變了,書桌能放好多好多本,那和真實世界的書桌上擺了一堆書,不知道看哪本的感覺有什么區別?書架的概念也沒有了,之前的藏書被放到一個書評下面,想要收藏新書,要么就放到已經很擁擠的書桌上,要么就點到「想看」的書評,點修改,點「加書」,搜索想加的書,然后還特么得寫1個字以上的評論?!讀書本來就分私密場合和公眾場合,讓用戶分享書評、建線上讀書會都是公眾場合的需求,這是很好的,但請不要傷害用戶的私密讀書體驗好么???
2.我也算早期用戶吧,好用之處就不多說了,已經推薦給身邊很多朋友使用了。但是新版改了之后,真的很想吐槽啊,打開第一頁不是書桌變成了領讀,很不喜歡;然后書單功能居然沒了……還有以前點閱讀時長,下面就會顯示閱讀統計,今日閱讀多少字,在讀的書照這個速度多長時間內讀完,現在找不到在哪里看了……真心希望應用越做越好,本來操作很簡潔的,真的不要亂改啊……現在更新了之后也不能降回原來的版本,哭啊。
再來看下載量:(數據更新與5.17日)
市場總下載量??? 3604722
百度30000???? 應用寶10379???? 豌豆莢15640???? 華為63438????? OPPO12513???? VIVO388552?????? 魅族120749???????? 聯想22938
由于安卓版本下發渠道分散,不好精確統計,以上數字只是大概情況。
產品運營迭代分析
目前,網易蝸牛閱讀已經更新到V1.1.0版本(ios V1.1.1版本),短短三個月,安卓端用戶的下載量已經逼近70萬,其中有幾個節點需要關注:1.0.2版本這個版本也是目前用戶吐槽最多的一個版本,問題較多,還有就是1.1.0版本屬于全新改版。
將迭代階段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前期測試階段(1.0.0版本以前)主要是產品種子用戶內測階段,微博微信先期運營。第二階段:產品冷啟動,打磨階段(1.0.1-1.1.0版本):集中搜集用戶反饋,及時解決問題。第三階段:高速發展階段(1.1.0版本至今):產品全新改版,配合大量運營活動,持續拉動用戶影響力。當然站在大的產品生命周期來看還是處于:前期的用戶積累期。
由運營路徑圖來看:微信,微博的先期持續內容宣傳,持續的小活動,線上讀書會等,上線后各大媒體(36氪,三節課等)爭相報道,著名人物入駐推薦,及時搜集用戶反饋,持續打磨產品。由網易牽頭進行的大型線上線下活動引流(4月讀書日活動集中上線),并且在4月被APPstore首頁推薦,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總結來看有三步:微信微博先期宣傳——上線后持續搜集用戶反饋,打磨產品——新版本上線,配合集中宣傳活動。
從迭代路徑和運營路徑來看,產品版本迭代是配合持續運營活動進行的,而且像線上讀書會,領讀計劃等小活動從未上線之前到現在一直都在持續做。
橫向比較同類型產品
網易蝸牛閱讀目前直接的競品應該是微信讀書,兩款產品設計風格和目標用戶群都很像,市面上對比的也比較多了。
通過以上的展示,我們可以發現:
微信讀書基于微信龐大的用戶積累,圍繞好友關系來進行社區搭建,而網易讀書圍繞領讀人進行社區搭建;
微信社交感強,網易讀書工具感強;
微信讀書以書的價格計費(免費讀部分章節),而網易讀書則僅僅圍繞閱讀時長。
盡管兩個產品在諸多地方略有不同,但是網易蝸牛讀書仍然可以在它們的共同點中找到可以借鑒的點。
微信讀書在排版、筆記、書單等功能的體驗會更好;
微信讀書有贈送好友書籍的功能,網易閱讀也可以借鑒做:送給關注的人時長,增加一個用戶獲取時長的渠道。
調研結論
從以上調研來看:目前網易蝸牛閱讀從“選書-讀書-記筆記-交流”這個流程已經全部打通,體驗也能夠滿足普通用戶的需求。
1.營造時長的稀缺性可以讓用戶能夠每天堅持閱讀(是一種反向刺激),而且每天只給一個小時免費閱讀時長相信也是經過了用戶調研和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用戶碎片化閱讀的需求。
2.對于深度閱讀的人,在某個領域精耕的人,提供領讀人的通道,給他們價值輸出,實現影響他人的價值。
由此看出,網易蝸牛閱讀滿足用戶需求的核心是:圍繞領讀人打造移動閱讀社區,圍繞時長收費培養用戶閱讀習慣,圍繞慢閱讀打造優質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