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王圓箓,最早是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道士塔》中: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箓!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王圓箓,世人一般稱之為王道士,因他總是穿一身道袍的緣故吧。
余秋雨對王道士極盡諷刺挖苦,把所有罪責都加于其身。
但是,當我真的來到敦煌,來到莫高窟,來到道士塔前,我不禁產生一個大大的問號:
王道士,他真的是歷史的罪人嗎?
01 王圓箓VS慈禧太后
據記載,前秦時期(公元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敦煌,忽見佛光普照,金光閃閃,于是便在石窟上開鑿洞窟,就地修行。莫高窟的第一個石窟誕生了。
莫高窟可能是沙漠的高處之意,也有“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的意思。
此后,北魏、西魏、北周,王公貴族大力支持;隋唐以后,絲綢之路繁盛,武則天時期更是崇尚佛教。因此,莫高窟極為興盛。
但安史之亂后,國家內憂外患,分崩離析,莫高窟也逐漸式微。元代以后更是停止開窟,莫高窟漸漸冷落荒廢。明朝封閉嘉峪關后,嘉峪關以西的敦煌無人守護,流民破壞,荒廢無度。直到1900年,清光緒年間,王道士發現了莫高窟藏經洞。
藏經洞內90%都是佛教典籍。已不知是何人所藏,何時所藏,但是它重見天日的時機太不明智了。
1900年,已是鴉片戰爭之后,辛亥革命即將來臨之前,中華民族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自顧不暇。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欲瓜分而后快。
王道士發現藏經洞之后,第一時間想到了上報國家最高領導人---慈禧太后。這已經是非常積極的作為了。能說他只是一個農民,沒有采取任何主動的措施嗎?
無奈慈禧太后內憂外患,體會不到這些文物的價值,要么沒收到王道士的信,要么是收到了但無心過問。總之,最高領導的指示遲遲沒有來。
王圓箓,一個敦煌莫高窟的自愿守護者,一個沒有拿朝廷一分薪水卻忠于職守看護莫高窟的人,一個發現文物就積極上報的人,你有什么理由說他是罪人?
02 斯坦因VS各級官僚
王道士等不到慈禧太后的指示,只能退而求其次,找當地的巡撫等各級官僚。
可是,這些官僚仍然置之不理,有的覺得經書上的字不如自己,有的覺得這些發黃的經書沒有任何價值。直到外國人拿到一部分文物之后,慈禧太后才明白這些東西的價值,急命各級官員護送這些文物進京。
可是,護送途中,官員們要么私藏一部分,要么丟失一部分,為了對上總數,不惜撕毀經卷,一本變為兩三本!這是保護文物嗎?這是在毀損破壞!中國的各級官僚做的比掠奪我們文物而走的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人更為可惡。
魯迅說:最深的絕望,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如果你在那個時代,你覺得把這些文物交給誰保管更為合適呢?
莫高窟的千年文物,在滿清各級官僚的眼里一文不值,但在英國人斯坦因的眼里卻是價值連城。
英國人斯坦因沒有依靠武力強取豪奪,他耐心地與王道士商量,亦或是欺騙。
他通過玄奘的故事,拉近自己與王道士的距離。有趣的是,王道士不是真的信道,他居然是玄奘的超級粉絲!難怪與莫高窟有緣。
英國人斯坦因對文物的態度,對玄奘的崇拜也許打動了王道士,王道士似乎找到了知己,似乎感覺到把這些文物交給這些懂的人比交給那些不知珍惜的人更靠譜!
于是,以兩百元銀兩相交換,王道士同意斯坦因運走了好幾箱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經卷。
兩百元銀兩,王道士全部用于莫高窟的修繕和保護。他沒有把一分錢用在自己身上。這是何等的境界。與那些賣國求榮、割地賠款的高級官僚們是不是不可同日而語?
他怎么會是歷史的罪人呢?
03 王圓箓VS張大千
張大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大畫家。
他知道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后,帶著妻兒弟子奔赴莫高窟,在那里待了兩年之久。
他跟莫高窟第一任館長常書鴻不同,常書鴻是去修護文物,保護古跡的,而張大千不但亂剝壁畫,還亂在壁畫上勾描,甚至題寫自己的名字。
1942年12月5日傅斯年、李濟給于右任信函中提到:
張大千先生欲遍摹各朝代人之手跡,故先繪最上一層,繪后將其剝去,然后又繪再下一層,漸繪漸剝,冀得各代之畫法。馮、鄭二君認為張先生此舉,對于古物之保存方法,未能計及。蓋壁畫剝去一層,即毀壞一層,對于張先生個人在藝術上之進展甚大,而對于整個之文化,則為一種無法補償之損失。盼教育部及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從速去電制止……
張大千的所作所為不如常書鴻,也不如王道士。一個無名道士尚且知道保護文物,一個知名畫家卻肆意破壞。
行為孰優孰劣,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誰才是歷史的罪人?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王道士如果沒有發現藏經洞,他的一生無人知曉,亦無人指摘。可是,他發現了莫高窟藏經洞,他送走了其中一部分文物,他成為了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替罪羊!
詩云:
敦煌敦煌,博大輝煌。
戈壁荒漠,獨放異光。
千年沉寂,一朝發光。
列強虎視,強者為王。
無力保護,遠走他鄉。
英法美日,瓜分無量。
堂堂中華,心痛神傷。
? ? ? 2017年8月16日參觀敦煌莫高窟,有感而發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