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下滑的門是打開的,階層逆襲的門也是打開的。
當今階層固化了嗎?寒門難再出貴子嗎?我們不能因為抱怨而失去行動的能力。
階層固化與階層流動是歷史的兩個常態
老潘(潘石屹)的逆襲故事最能代表近四十年中國的社會流動:一個甘肅天水的農家子弟,考入京城,南下創業,娶海歸妻,終成國際富豪。難怪老潘為樓盤路演時,受到眾土豪追捧。那就是人生榜樣啊!由窮變富,由富及貴。人家老潘一輩子至少實現了三次階層晉級。西方人不是說嗎,“三代造就一個貴族”。在中國,一代之中就完成了。西方三百年,中國三十年。
改革之初,一只大手一揮:“富起來!”于是萬馬奔騰,開啟了四十年偉大的階層晉級運動。我稱之為“同一條起跑線優勢”:大家都一窮二白,都有機會,只是看誰跑得快。
高考恢復40年,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而現在,就像歷代一樣階層開始走向定型化,或如你所說,叫“階層固化”。
經濟快速發展,必然相伴劇烈的社會流動,因為不斷有“階層鯰魚”冒起來,激發社會活力。社會流動不是指不同地域之間的橫向流動,而是指人們在職業、財富、聲望等方面的縱向流動。戶籍制度、教育資源集中、分配不公等,阻礙了社會流動,并因經濟下行而加劇。但理性看,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現代階層晉級的路徑更多了,比如全球化、城鎮化、文化資本、互聯網、市場選擇等。
當下階層真的難以晉級了嗎?寒門難再出貴子嗎?階層固化與階層流動本來就是歷史的兩個常態。從歷史看,經歷更替動蕩,常態的社會就是固化的、定型的,但仍不乏逆襲的奮斗故事。從全球范圍看,如今,社會流動的頻次和維度是加強了。我們站在一個空間的世界上,同一空間的機會多于歷史的總和。
階層下滑的門是打開的,階層逆襲的門也是打開的。
不是上升通道關閉了,是你選擇停滯不前了
我的電力系統老同學開始給孩子找電力口的飯碗。我說,難道我們清華的二代就這么沒出息呀。其實,這是個雙向選擇的結果,但凡子女能堅持已見、追求自己理想的,父母都會讓其放手一搏的。畢竟老一輩是這么拼過來的。
其實這是一代人的弱勢,似乎成為一個全球現象。比如日本的“草食男”,臺灣的“草莓族”,大陸的“玻璃心”,歐美不少90后也開始搬回去與父母同住,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經濟不景氣時,抗打擊能力弱、復原力弱。他們不像父輩,是“打不死的小強”,他們寧可接受現實的一切,也不愿意推倒那一道道墻,而是繞墻而走。
上一代干得太狠,下一代沒出息?沒有生命驅力(Strivings,弗洛尹德用語),沒有了生命求生的本能,物種必然退化。
有些人自我矮化為屌絲,津津樂道于“如何與土豪交朋友”。王思聰玩電競還打出一番新天地呢,人家比你有錢,還比你拼。你怎么辦?
當然,不是所有的80、90后都甘愿服輸。只是他們過于被動接受。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出擊,規劃晉級之道。個人改變,社會也就隨之而變。因為社會流動的大門是越撞越開的。
如果你總抱怨現在階層晉級困難了,沒得拼了,其實不是社會的上升通道關閉了,而是你選擇停滯不前了。
“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不是由別人來決定的,不是別人評價你高你就高,評價你低你就低;而是自己努力到一個位置后,社會就會開始認可你。”這是“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張俊成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