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則》第4天 法則一:獲勝的龍蝦從不低頭:筆直站立,昂首挺胸
今天是閱讀本書的第4天,開始正式進入十二法則環節。
法則一:主要是通過龍蝦斗爭的案例來詳細闡述人一定要筆直站立、昂首挺胸這個概念,剛開始讀確實有點晦澀難懂,因為我從沒讀到過這種以故事的方式,以一種生物的生活形態來展開講大道理。
有點新鮮,同時又需要我反復讀幾遍來適應這種文體,下面是大致概括提煉的一些內容,供參考閱讀。
法則一,通過4個部分來解析:
01、生物界的領地之爭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么多半只會在吃龍蝦的時候想到這種生物。然而,這種美味的甲殼類動物其實很值得我們關注。
它們的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大腦的神經元細胞大而易于觀察。因此,科學家們可以非常準確地繪制出龍蝦的神經回路,并借此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更高級物種的大腦結構、功能和行為。
你和龍蝦的共同點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尤其是當你氣得張牙舞爪的時候。
對龍蝦來說,家就是一個安全又容易覓食的區域。
但是龍蝦的數量一多,就會帶來問題。
如果兩只龍蝦想要占領同一片領地,該怎么辦?如果數百只龍蝦都試圖在一片滿是廢棄物的沙土上安家,又會發生什么?
其他生物也有類似的問題。鳥兒在春季向北遷徙時,也會進行激烈的領地爭奪。
聰明、健壯和幸運的鳥兒往往占據著最優質的領地,因此它們也更能吸引高質量的配偶,繁衍出能夠茁壯成長的后代。
因為可以免受風雨和天敵的困擾,以及有著充沛的食物供給,這類鳥兒的生存壓力也會大大降低。
(社會地位決定了領土權,而領土好壞往往關乎生死。)
02、支配等級金字塔
龍蝦的勝敗雙方在大腦化學狀態上有著顯著差異,而這種差異正反映在它們的體態上。
龍蝦是自信滿滿還是哭哭啼啼取決于兩種調節神經元通信的化學遞質——血清素和章魚胺(因從章魚唾液中發現而得名)。
勝利會讓龍蝦擁有更多的血清素和更少的章魚胺。
龍蝦的世界就是贏家通吃。人類社會也一樣,社會金字塔頂端1%的人口和底端50%的人口擁有一樣多的財富,這就是說,世界上最富有的85個人和最貧困的35億人擁有同樣多的財富。
這種殘酷的不平等分配原則適用于包括金融在內的任何創造性生產領域。
絕大多數科學論文都由一小群科學家發布,幾乎所有的商業化音樂都由一小部分音樂制作人譜寫,大部分書籍都由一小部分作家創作。
這背后的原則被稱為普賴斯定律(Price's law),這一定律的基本原理其實很早便被發現了。
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20世紀初就注意到了這一定律在解釋財富分布上的適用性,且放諸四海皆準。
它適用于分析城市人口(一小部分城市擁有絕大多數人口)、天體質量(一小部分天體集聚大部分質量)、詞匯使用頻率(90%的溝通只需要用到500個詞),以及其他許多事物。
有時候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也被稱作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需要指出的是,維系長期的支配地位不能單靠武力。
能長期稱霸的黑猩猩往往懂得與“子民”互惠互利,精心照料群體中的雌性和幼崽。
在所有被復雜生物適應的環境當中,支配等級都是一個永久存在的特征。
03、建立你的自我覺察
馬克·吐溫曾說過:“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確信無疑的謬誤。”
有關自然的三個錯誤假設:
第一個錯誤假設:自然是靜止不變的。但事實并非如此。
自然既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進行選擇的自然環境本身也會不斷發生變化。
道教的太極圖完美地展現了這一點。
道家認為,存在就是現實,現實中包括的兩個相對原則可以用陰陽來表示,但是對陰陽的更好詮釋是混亂和秩序。
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連太陽都有不穩定的周期,但也沒有什么是多變到毫無規律可言的。
(每一次變革都能創造新的秩序,每一個死亡同時也是一次蛻變的過程。)
第二個錯誤假設:自然是單純動態的。
有的事物變化得很快,但這種快也是嵌套在其他更緩慢的變化中的。樹葉比樹變得快,樹又比森林變得快。
(序中有亂,序在亂中,亂又在更大的序中,最真實的秩序是最恒定的,雖然有時這并非顯而易見。)
第三個錯誤假設:自然界和其孕育的文化建構是完全分離的。
存在的混亂和秩序持續得越久就越自然。
因為在自然選擇中,某個特質存在得越久,就意味著它在越多時候被選中并成功塑造生命,不論這個特質是生理的、生物學的,還是社會的或者文化的。
幸福與不幸的真相
在你大腦中比想法和情緒更深層的根基處,隱藏著一個無比古老的“計算器”,評估著你在社會中的地位。為了論證方便,我們用1到10來進行描述。
(金錢會因為你的無知而變得無用,對于不熟悉金錢的人來說,要正確地使用它是很難的。)
對于長期缺乏快樂的人來說,金錢會誘惑你沉溺于毒品和酒精,金錢也會讓你成為專門剝削他人的掠奪者們的目標。總之,支配等級的底層是個可怕而又危險的地方。
固定心理模式的詛咒
有的時候,這個“計算器”也可能發生故障。作息和飲食的不規律會影響它的運轉,不確定性則可能讓它陷入死循環。
(當人們每天重復的日常行為被自動化,成為穩定可靠的習慣時,生活的復雜性就能降低,可預測性就能提高。)
焦慮和抑郁的人持續承受著壓力,為了應對失控和復雜的挑戰,他們的身體一直處于胰島素過度分泌的狀態。
調節身心和世界之間互動的許多系統都可能陷入正反饋環。
比如,抑郁的人會因感到絕望和頹廢,進而從與親友的關系中退縮,而退縮又會帶來更多孤獨感,使他們更加絕望和頹廢,由此開啟正反饋環。抑郁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
如果一個人曾經歷過嚴重創傷,支配等級“計算器”產生的轉變會增加他再次遭遇痛苦的可能性。
一個曾經因為欺凌而感到卑微的人,即使現在更加成熟和成功,也不一定能完全意識到發生的變化。
04、走出失敗者模式
(憤怒和敵對的確可能引發暴躁和混亂,但同時也可以驅動我們反抗壓迫,堅持真理,在未知險途上堅定前行。)
你開始擁有時,就有可能擁有更多,這是普賴斯定律和帕累托分布更為積極的一面。你可以在自己的主觀世界里創造這樣的正向循環。
以肢體語言為例,如果讓你調整面部表情,做出悲傷的樣子,你會感到更加悲傷;如果做出快樂的表情,你也會感到更加快樂。肢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情緒,這種表達甚至還可以放大或者抑制情緒。
如果你垂頭喪氣、萎靡不振,那么你也會感到自己渺小和挫敗,而他人的反應更會放大你的這種感覺。
人和龍蝦一樣,都會根據身體姿態來評估彼此。
如果你顯得失敗,那么別人也會把你當失敗者對待;
如果你筆挺站立,人們也會用不一樣的態度對待你。
你可能會反駁說,失敗和失敗者的身份是真實存在的,僅靠調整體態不足以改變這早已固化的現實。
這的確有可能,但是筆挺站立、昂首挺胸的不光是身體。因為你不單只是一具肉體,你也有思想,物理層面的挺立也可以激發精神層面的挺拔。
挺拔的你會直面人生的重負,隨之你的神經系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你會更加積極地迎接挑戰,而不是坐等災難降臨。
你需要主動將混亂的可能性轉化成宜居的現實秩序;
你需要告別孩提時代的天真與無知,接納由自我意識帶來的脆弱感,理解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死亡;
你需要主動做出必要的犧牲,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現實。
因此,謹慎對待你的體態,別再低頭徘徊。
說你所想,追你所求,這是你和他人同樣擁有的權利。
挺胸邁步,直視前方,敢于冒險,這樣你的神經通路才能充滿急需的血清素。
隨后,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會認為你是有能力的,或者至少不會立刻認為你無能。
有了這些積極反饋壯膽,你會更加放松,更容易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微妙細節,你和他人的互動也會更加順暢。
你會遇到更多的人,也會更加招人喜歡。結果就是,有更多好事會降臨到你身上,而且好事發生時你的感覺也會更好。
當你的生命擁有意義時,你也就不會再因為生命的有限而感到絕望和害怕,隨之你也能接受這個世界的重負,并找到快樂。
寫在最后:
這么有內涵的書籍,暫時我只能以摘錄為主,還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和提煉,多多練習,應該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