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監獄實驗 議題

主題:斯坦福監獄實驗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背景:被試均為男性大學生,時間在暑假期間,地點斯坦福大學校內,獎勵金15美元/天


議題提出者:邢若菲

議題:

N11001


在面試時,主試問每個人愿意選擇做囚犯還是獄卒時,所有人均選擇做囚犯,并且答案

各不相同,例如:

1認為自己性格不適合做獄卒

2沒有原因就是不想做獄卒

3感到做囚犯聽起來更輕松一些

4認為沒有人會喜歡警察(后面出色的獄卒韋恩面試時的解釋)

最后,選擇每個人身份的是隨機概率(拋硬幣)

在津巴多對實驗中的獄卒人選們宣布選擇他們的原因是他們具有的適合做獄卒的優秀品質

時,照片中是每個人的反應。大部分人有一種被評為精英的榮譽感。

但是請注意左一。這位被試從這個鏡頭開始就已經顯得沒有角色認可。

思考1. 匹格馬利翁效應在這里是否存在?(請百度匹格馬利翁效應)

2. 內組織的形成從這里便開始了。從后面劇情推進可以看出每個人在對自己的內群體和外

群體時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態度。這種完全隨機的內群體組成為何能讓群體快速認同彼此?

3. 為什么每個人主觀意愿上都選擇了做囚犯?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囚犯還是獄卒?為什么?

N11002WHO AM I?

津巴多對同事解釋為什么要給被試穿囚服時說:we trying

to strip away their individuality. Make them uniform, feminize them. Take

away all the things that make them them.

當我們被拿掉了自己能顯示個性化的物品,剝離了屬于我們的社會關系之后,我們是誰?

這個問題,千與千尋里也有相同的思考。在嬰幼兒被拐賣后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繼續成長也

會有這樣的問題(這是不同的情況嗎?)那么,設想我們自己被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沒有任何屬于自己的物品,并被更改了名字,我們保留下來的到底是什么?

當我們的社會角色被重新設置,扮演了囚犯或者獄卒的角色,我們是否會主動去迎合社會期待

并為該社會角色的無形機構服務?比如出色的獄卒韋恩,他的行為是在本能地為監獄這個

機構服務?還是他自己的本性?二戰時德國納粹的行為和電影中的韋恩有相同的原理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