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畢業時,我想了解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現在2016年12月5日,我發現我依然不了解這個世界,現在我只想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發呆。我身邊的朋友在為自己的人生奮斗著,這很好。但我想停下來什么也不做。我不想工作,我只是想發呆,我心中有一些靜默的情緒,常讓我在吃飯的時候、坐公交搭地鐵的時候,理直氣壯地發起呆來。我不會抗拒這樣的時刻,在我還不忙的時候。只是,在面臨有工作壓力的時候,多愁善感會讓我很煩惱。
2
城市的聲音很嘈雜,汽車經過時,發動機發出哄哄的聲音,而我就在這十字路口旁的大樓內工作,這些聲音一開始讓我感到無比煩躁,現在我漸漸習慣,但不喜歡,所以我會戴上耳塞或耳機,雙十一買了隔音耳罩之后,常常戴著。工業化的城市中除了汽車尾響聲音過大外,其他一切我都不抗拒,因為我本來就一直生活在城市吵鬧的中心,我知道城市有城市的便利,比如豐富的活動及大大的書店,還有一些志趣愛好相似的朋友。
3
一個大城市讓人激動之處便是遇上志趣相似對談輕松愉悅的人了吧,而大城市提高了相遇的機率,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小地方生活的孤獨感。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溫情脈脈及屬于小地方的孤獨,大城市有大城市的豐富及屬于大城市的孤獨。
4
E失蹤,這讓我難過,難過之后才發現,原來我自己的心中有一個之前我忽略的認定朋友的方式。原來沒有見過面、沒有加過微信好友、也沒啥聯系的人也可以成為我內心認定的同胞(即朋友),讓我在覺知他亡故時淚流滿臉。這在之前從未發生過。我因失蹤事件而突然淚流不止,這讓我驚詫。幾天后,我在心里面想,如果是其他人,比如一些與我內心沒有任何共鳴而只是有過些許交集的人消失在世界上,我可能不會難過。為什么我會為E的消失而難過呢?我認真地自我剖析道:因為我欣賞這個人。對!
想一想,我們為什么認識到E呢,因為他在這個大城市工作,還因為他喜愛攝影,并拍攝得非常棒,為人很好。即使他最后回到家鄉工作,但是我們依然深深記得他這個人,不只是因為帥,還因為他是我們的同類。
自淚流事件后,我心中多了一個信條,就是:努力成為自己,我愛好什么,要表現出來,這樣才能吸引到志趣相似的人。這漫漫人生中,我要如夜空中的一只螢火蟲那樣發光,只有發出自己的光,才會吸引到尚在暗處的同類,于是夜空便不再只有孤寂。會有歡聲笑語,會有嬉笑怒罵,會互相鼓勵前行。
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幸運。我想要這樣的幸運。
所以,不要為了融入周圍的環境而掩飾自己的愛好,不要盲目從眾,要活出獨特的自己,才能被同類在茫茫人海中認出來。雖然以前也聽過很多“要成為自己”這樣的言論,但是從未如此真切地體會到這句話的重要性,如今,我真切地體會到了。
5
我這些想法會讓其他人詫異吧。由失聯事件,想到與失聯事件如此無關的事情。
6
2016年12月2日晚,高中老友聚會。末尾,被勸該找個男友了,高中同學好意說道:不要一定要對方喜歡看書,現在像你這樣喜歡看書的人已經絕種了,現在還哪有人還喜歡看書呀?即使有,也很少了。我愕然,其實我身邊還不少人喜歡看書的(我的朋友圈有一半人是我通過一些書友群加的)。但是她們身邊沒有,所以認為我這點要求比較苛刻。言談間,我在心里試著構想著另一半不喜歡看書卻能與我交談的情形,呃,完全想象不到,因為這根本就不可能啊。我看到我喜歡的書籍會想與人分享和交流,要是人生很重要的伴侶無法與我討論書籍的話,那我豈不是很郁悶?我不會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在我身上。
7
我說出了幾個我有目的性地接觸的異性,但同時我也說出了沒有成為男女朋友的原因。另一個高中同學說,不關其他人的事,你就是心的問題。心的問題?指什么?
8
不管怎樣,單身還是雙身,結婚或者不結婚,那些對于我來說都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有同行者,重要的是有同行者,重要的是有同行者。對于與不與人結婚,這事我現在一點都不在乎,我也不確定自己一定會結婚。我只知道有另外一件對我而言很重要,我非常確定要做的事是:我要看很多好書,我要把我想看的書都看完。我看著天花板,跟高中老同學說了自己的夢想:帶著我所有的書到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安靜地看書,偶爾出來到市里面采購書籍。老同學聽罷,無奈地笑。
9
察覺到了彼此之間的隔痕,在沉默間,念及廣州的書友們。我問自己:為什么沒有去廣州工作?那里至少不會對愛看書的人如此不解。我想向老友解釋道,愛看書的人是內心對知識對社會有想深入了解的渴求感。但我總歸沒有說出口,不宜說。
10
只好低頭看茶杯,舉起慢喝,將落寞的神情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