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
第一次聽說復盤的好處,是2017年看成甲的《好好學習》一書。讀的時候很受觸動,讀完后卻沒有行動。之后的近三年時間,也從各個地方聽到復盤的好處,卻遲遲不愿意展開行動。
這次參加小能熊的活動,一是感覺500塊錢的押金足夠讓自己行動一次了;再者,從畢業到工作,新的環境里已經待了有3個月的時間,也希望用一次復盤,來好好總結與思考自己與工作的相處形式。
追溯
在描述復盤的經過之前,重新審視自己,為什么在此之前并沒有很好采取復盤的行動。
原因一:模糊的復盤
在這次復盤之前,我對于復盤的認識只有:1. 它很有用。2. 它是前段時間的一次梳理。
但是復盤什么,如何復盤,復盤的格式是怎么樣的,這些問題我其實都并沒有思考過。這樣喊著「復盤」的口號,當然難以落到行動上來。
上周讀到了阿知兒一篇關于復盤的思考,提到復盤的最簡模版:
問題 - > 原因 -> 改進
這三個詞有點平凡中見真理的感覺。也促使我參加了這次復盤的社團。經過5天的行動,我將這個模版進一步擴展為我的復盤清單:
做的好的 -> 原因 -> 總結
做的不好的 -> 原因 -> 反復追問 ->原因 —> 針對改進制定計劃
除了增加了總結好的一面外,這次復盤中,我深切感受到追問原因的重要。
原因二:完成的心態
完成大于完美,這是一種促進自己盡快行動的好心態。但如果過于強調完成,就可能會與復盤的本質相抵觸。因為,復盤本身就是在完成之后進行的總結。我們在階段性地完成工作、任務之后,常常需要放松一下身心。那么我們完成了一個月一個季度的工作之后,松懈下來的自己,似乎也很難再去完成一次頗為重要的復盤了。
我在2018年年底的時候,讀到了幾篇其他人的復盤,收益頗豐,于是早早的計劃在19年元旦的時候進行一番復盤。但是時間一到,想著已經結束的2018年,和幾個好不容易趕上的deadline,只想躺上幾天,完全沒有了復盤的意愿。
因此,復盤需要的應該是成長型的心態。就像讀書之后的制作卡片與輸出,寫作之后的反復修改,不把完成作為目標,而把自身成長作為目標,才能讓人有動力進行下去。
復盤行動
復盤的流程就如上面我給自己整理的模板:
首先是對過去半年自身做到的、和沒做到的事情的梳理。之后深層次剖析問題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提出解決措施,最后制定出下一階段的計劃。
而在其中,楊洋老師提供了幾個工具幫助我們
五問法
在我們尋找問題的原因時,楊洋老師教我們通過不斷的追問自己五個為什么的問題,來發現更底層的原因。
楊洋老師覺得五問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但在我看來,五問法是在逼自己回答一個自己不愿意回答的問題。
浮于表面的原因,大家都很好找,而且也愿意找。我們本能地推卸掉可能來自自身的責任,并逃避可能傷害到自己的答案,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但是,如果想要成長,卻需要將這些不愿說出口的答案暴露出來。
我在追問自己為什么自從工作以來,每天的閑余時間就不去堅持讀書了。我的第一個回答是沒有時間和意愿,第二個回答是下班后也要學習工作的內容,另外工作和學校的區別不太適應,每天比較疲憊。自此,我在為自己的問題找著膚淺的借口,如果就此打住,我可能會心安理得地接受現實。
但第三和第四個追問是,「為什么寧愿看網絡小說,也不愿意去看一些更能提高自身的書?」、「為什么博士畢業期間,那么繁忙,依然可以堅持閱讀,現在上下班時間固定,晚上周末又著充足時間,卻不去讀書了?」
這個時候我開始不得不去面對問題的本質,那些拋去客觀因素后,與「我」有關的答案。
「學校到工作,進行了轉行。基礎比較差,我不夠自信。」
「需要補足的知識還很多,讓我有焦慮感。」
「焦慮感讓我在閑余時間難以靜下心來閱讀,所以去看網絡小說、綜藝節目這些快餐文化來進行放松。」
感覺走到了這里,我才慢慢觸及到了問題的真正原因。
每個人內心的壁壘不一樣,有的人很坦然說出自己的不自信,有的人卻小心地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如果總是選擇繞過去,問題可能就像雜草一樣,每一次剪去地面以上的部分,卻又從同一個根部長出。
除此以外,與他人的交流也很重要。在和伙伴的討論問答中,還被指出,自己似乎有專注力缺失的問題,也同樣需要一些方法來改進自己。
POWER 模型
我覺得五問法應該是這套復盤方法的核心了,而POWER模型,則是得出原因和提出解決方法后的進一步完善。
POWER模型包括了優勢、問題、其他的考慮、如何增強優勢、如何克服劣勢五個方面。
就像我們做計劃時總是雄心萬丈,結果到年底發現計劃不用怎么改就又能用在下一年。我們自以為找到的解決方案,可能到了執行時漏洞百出,讓自己不戰而降。
例如我在思考如何改變自己有些焦慮的心態時,我想要固定時間靜心閱讀。用模型分析后,發現可能與自己工作的關系不大,無益于改變自己的心態。又計劃通過讀論文等方式,快速打牢基礎等途徑,但都有著執行上的問題,或者可能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打擾。
我最后給自己開的藥方,是學習一本目前專業最為經典的書目。以日拱一卒地方式閱讀學習,這樣既讓自己每天能有固定的時間沉下心來,又能通過可以計量閱讀進度的方式,看見自己的進步,從而增強自己的信心。
而在如何增強的思考上,我計劃撰寫技術博客,增強自己的成就感。
SMART 模型
SMART模型是關于想好解決方法后,為下一階段任務制定計劃的技巧。
它包括了:簡潔(Specific)、可量化(Measurable)、能完成(Attainable)、相關(Relevant)、有截止日期(Time-bound)。
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進度條來管理自己的進度。《暗時間》一書的作者就介紹過如何將工作游戲化,一個可量化的任務,和它的完成情況,就是你打怪升級的進度條。都知道學習其實是一件延時很長的反饋過程,而一個進度條,就可以減少內心的不確定,增強自己的篤定感。
我將要讀的書每一個章節作為了一個小關卡,全部打完才能順利通關。
在此基礎上,我還結合了與POWER模型有些類似的WOOP模型。利用心理學中「心理比對」的概念,思考了在執行計劃中會遇到的問題,并制定應對措施。
例如比較難的章節啃不動怎么辦?有些內容需要一些不會的前置知識怎么辦?
思考了應對措施,如找到相應的網課、博客、作業答疑材料等,那么當真的遇到問題時,可以快速行動,不至于手足無措而行動癱瘓了。
再思考
在一個閉環的復盤行動完成以后,我還需要再重新思考一個問題。
復盤意味著什么?
實現反饋。
這里的反饋不是類似「讀者反饋」的概念,而是工科中的系統與行動相互作用的一個概念。工科的學生都應該知道反饋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要走到遠處的一個路標那去,最好的方法不是朝前走,而是盯著路標走。那么你每走一步之后,你都會根據你看到的路標修正自己的方向,最終到達目的地。
復盤也是這樣,如果一味地行動而不去復盤,你就可能偏離原始的方向。這個偏離,可能是目標的偏離,行動的偏離,方法的偏離。總之是各種阻礙你的因素,沒有復盤這一種反饋,你可能離自己的目標漸行漸遠。
實現收斂。
收斂是一個數學概念。代表著得到的結果匯聚于一點。而我們的行動則常常會處于發散的狀態。
當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嘗試也許是一種好方法。但是只嘗試,不復盤,那么每次嘗試的結果沒有辦法對自己未來的行動提供指導,下一次行動依然是發散式的嘗試,自己就永遠不會進步。而復盤,就是在不斷嘗試后,得出一些經驗、規律,為下一次行動提供指導。
很多人都會強調模型的重要性,那這些模型哪來的呢,難道是用公式推理的嗎?當然不是,當我們研究一個模型,我們會發現各種案例的總結,并最終能夠將不同的場景、措施,收斂為一個模型。而我們利用復盤,也可以將自己的的行動、嘗試,收斂到一個可以復用的模型上。
實現知行合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行動而不復盤,行動就會迷失方向,只復盤而不行動,沒有行動的對照,思考也只會更加疑惑。
我一直覺得知行合一是一個很好的狀態。而復盤不就是通過「行」來影響「知」,通過「知」來影響「行」嗎?
小能熊有個口號是「知道、得到、做到」。而我們通過復盤,可以將其再進一步,完成做到而知道,從而開始下一次的迭代。
尾聲
最后一點思考是,復盤是一種儀式嗎?是否有固定的形態?
我的答案是:是也不是。
一個類似小能熊社群提供的復盤模版,有助于我們提高復盤的質量。
但完成一件小事,一個小的感悟,都可以成為自己此刻的復盤。
現在「元技能」、「元學習」被討論的很多。在我看來,復盤,其實就是行動的「元技能」。它可以是落實到實處的一個行動,也可以是時刻發生的,對自己行動的感知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