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早上定的6點半起床,結果起來一看時間已經過了8點了,匆匆忙忙洗漱,趕緊沖到公司,結果還是遲到了。不知道多少人有睡懶覺的習慣,可能是昨天熬夜追劇追到2點,也可能是昨晚打王者打得忘了時間了。
晚上睡不著,早晨起不來,這是很多人的通病。到底怎么改變這種睡懶覺的習慣?最近重新讀了查爾斯.杜希格的《習慣的力量》,再結合以前看的書,還有自己實踐的經驗,終于找到改變舊習慣,建立新習慣的方法。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首先介紹了個體的習慣還有一些成功的公司的習慣,就實用性而言,我們只需要看個體的習慣就行。我們先來看一下習慣是怎么形成的。
習慣形成的規律
關于個體的習慣,書中描述習慣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暗示、慣常行為、獎賞。這樣說有點太籠統了,舉個例子就知道具體的含義了。
比如,你聽見叮咚一聲微信提醒聲(暗示),你就忍不住去查看手機,不知不覺刷了20多分鐘朋友圈(慣常行為),你可能不一定是為了關心誰的動態,你最可能是你大腦想休息一會(獎賞)。雖然你猛然發現你浪費了20分鐘時間,你開始懊惱,但是當你微信提醒聲再次響起,你再次拿起了手機。
這就是我們習慣發生的過程,因為微信提醒的暗示,我們的慣常行為就是刷朋友圈,而最后的獎賞是你大腦得到休息。
怎樣改變舊習慣?
既然我們已經清楚習慣發生的整個過程,那么改變舊習慣就可以利用這點,可以通過記錄習慣發生的整個過程去改變慣常行為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沒事就喜歡看動畫片,整天沉迷于電視,你說了他幾次都沒用,甚至揍他也沒用。這時候怎么辦呢?你就可以幫孩子記錄一下,孩子現在在哪(家里),現在的時間(晚上7點),孩子感覺如何(無聊),剛剛在做什么(吃飯),通過幾天的記錄,你可能就會發現孩子的慣常行為是看電視,獎賞就是看電視帶來好玩好高興的感覺。
你記錄幾天可能就會發現孩子看電視主要是因為無聊,而你可以改變看電視這種慣常行為去給孩子帶來同樣好玩好高興的感覺,可以帶孩子出去踢球,陪孩子一起看圖書,沒事給孩子找點家務做等等事情。
如何培養新習慣呢?
按照上面的方法改掉舊習慣,只要改變慣常行為就行了,但是習慣真的不好改,可能你今天做了改變,明天又變成老樣子,那怎么改呢?
通過讀日本作家古川武士的《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里的30天培養習慣的計劃,就可以養成新的習慣。
古川武士把30天分為了3個階段,反抗期(1-7天),不穩定期(8-21天),倦怠期(22-30天)。
1.反抗期需要微習慣和簡單記錄。
微習慣就是縮小你的任務量,你計劃明天早起30分鐘,可以改為早起3分鐘,不讓你的大腦反感。
記錄就是記錄今天的成果,完成的目標,具體行動時間。
2.不穩定期需要行為模式化和處理意外事件。
這時期最好保持相同的時間段做同樣的事,比如你習慣早上7點鐘讀5頁書,就盡量以后也在早上7點鐘讀書。
遇到意外事情,比如晚起床,今天早上沒讀書,可以換成午飯后去讀。
3.倦怠期需要增加變化。
這個時期,可以試著改變環境,比如讀書的地方可以換成圖書館,比如跑步時可以換條路線,就是為了增加新鮮感。
今天從習慣的形成規律,改變舊習慣,培養新習慣三方面談起,《習慣的力量》這本書個人覺得也就本書談到的個人的習慣這一章節比較有用,其他章節感覺有點啰嗦沒什么具體用處。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你可以翻看原書。
希望你能通過今天的內容有所收獲。
無戒365天調整訓練營第11天
我是帝天宇,感謝您的閱讀,
喜歡就點個贊唄,“?喜歡”,
鼓勵又不花錢,你在看,我就繼續寫~
非簡書用戶,可以點右上角的三個“...”,然后"在Safari中打開”,就可以點贊咯~
往期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