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貓弋
《怎樣讀書好》胡適等著 | 2018年的第7本書 No.11
閱讀經驗如一路燈光,照亮人生黑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島
昨日我把《如何閱讀一本書》還入書架,接著便開始搜尋還有什么可讀,于是一眼便看到它。“怎樣讀書好?”我在心里念了一回,覺得有趣,又看到胡適的名字,咦,民國的高知竟也研究讀書技巧嗎?我取它下來,才得以偶遇了一本好書。
在我的印象里,中國人談讀書往往晦澀、神秘、高雅,多談讀書的好處,少談讀書的方法。可拿到這本書,我才發覺自己的淺薄。
這本小冊子里,竟明明白白收錄了30余篇讀書方法的文章,皆出于民國大家之手,胡適,朱光潛,林語堂,豐子愷...那一行行文字凝神靜氣,讀起來不免心生歡喜。
令我吃驚的是,雖然隔了大半個世紀,但這些思想依然熠熠生輝。只覺得那時的先生們,就在你身邊指導你:諾,先搞清楚為什么讀書,再尋找讀什么,最后還要明白讀書的方法。
這些有關讀書的經驗,有些已不適用于當下社會,但大多數仍有借鑒意義。許多現代的讀書方法,只是這些文章里冰山一隅罷了。
我摘錄了書中我最喜歡的胡適、林語堂和朱光潛的觀點,權當開開大家的胃。其中樂趣,還需去原書里尋找。
一、 胡適: 無目的的讀書是散步不是學習
胡適先生很務實,他認為讀書一定要是有目的。扉頁工工整整印著胡適先生的話:“無目的的讀書是散步不是學習”。
胡適在《怎樣讀書》里重點闡述了讀書的方法:精而博。
精就是“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有沒有似曾相識之感)
博就是“開卷有益” 。 一是為增進各學科的觸類旁通,所謂“致其知而后讀 ” ; 二是為做人。
摘錄一段胡適先生關于“博與精”的原文: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我們要做成一個學問博大而又精深的學者 。精深的方面,是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旁搜博覽。這樣的學者,好像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高四百八十英尺,底邊各邊長七百六十四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專門學問,從此點依次遞減,代表那旁搜博覽的各種相關或不相干的學問。塔底的面積代表博大的范圍,圍深的造詣,博大的同情性心。這樣的人,對于社會是極有用的人才,對于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 ——胡適
為什么讀書?有三點:接受人類的遺產;為了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對環境,并可以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這些都是胡適談“如何讀書”。
二、林語堂:讀書的興味(無目的)
林語堂先生和胡適不同,他認為真正的讀書,應當是無目的的。
什么意思呢?看照片就可知一二。
讀書,一定要講究讀書興味,興味到時,拿起書本就讀,才不失讀書的本意。
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云,那么,就去讀白云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云吧。
讀書呀,就是要開放心胸,仰視浮云,無酒且過,有煙更佳。在暮春之夕,與愛人攜手,到野外讀《離騷》;在風雪之夜圍爐,佳茗一壺,哲學、經濟、史籍十數本狼藉于沙發之上,然后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才得了讀書的興味。
林語堂先生并不提倡為“改進心智”而讀,甚至反對義務責任式的讀書。
他說道:“現在的學校呀,整日搖鈴上課,搖鈴吃飯,搖鈴運動,搖鈴睡覺,哪有閑工夫自由看書呢?‘注射灌輸’的形式,把知識注射進入人們的腦殼里。實在是太被動。”
要優雅,要興味,要出其自然.....
——有人問到,這樣讀書,若是讀不懂呢,成效又如何?
——林語堂答:“涉獵自久,自可融會貫通;只怕諸位不得讀書之樂,沒有耐心看下去。”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他甚至在最優良的學校里也可以讀書。
推薦各位閱讀這篇林語堂先生的《讀書的藝術》,其中有些觀點著實深刻。
三、朱光潛:讀書是一種訓練
最務實的當屬朱光潛先生,他指出“讀書是一種訓練”。
他提出書籍浩繁,如果不會選擇,則是一種累。古人讀書雖少,但因書籍難得,皓首窮經才能治一經,讀一部就是一部書,口誦心惟,一生受用不盡;現在書籍易得,“過目”雖多,“留心”的卻少,不免心浮氣躁,讀錯了反而浪費精力。
“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為什么我們需要選書。
怎樣選擇書目呢?朱光潛先生認為讀書好比探險,不能全靠別人指導,要自己費功夫搜求。我們知道,讀書是一件辛苦事。因此,讀書必須要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這屬于以科目為中心;心中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后搜求關于這問題的書籍去讀,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這是以問題為中心。讀到這里,我不禁啞然,這種方法不正是當今古典、笑來老師常講的以問題為中心來讀書嗎?
繼之而來的,當然是如何讀書的問題了。
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快讀一遍,慢讀一遍,姑且算作第一關鍵詞吧。
讀過一本書,須記筆記,這是如何讀書的第二個關鍵詞。朱光潛認為,記筆記不僅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這不就是我們常談的“輸出倒逼輸入”,當自己從被動者成為主動者,我們就有機會進入更高層次的讀書的境界了。
如何讀書的第三個關鍵詞是常做文章。朱光潛說:“看過一部書,我喜歡就那部書做篇文章;研究一個問題,我喜歡就那問題做篇文章;心里偶然想到一點道理,也就馬上把它寫出。我發現這是整理知識與整理思想的最好方法。”
說到這里,為什么讀書的問題其實已經浮現了。肚皮裝得飽飽的,是一件樂事;心靈裝得飽飽的,是一件更大的樂事。當然,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只是,如果不讀,那又算什么呢?
最后,用楊絳先生的一段話結束分享:“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