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錯,我們真的會批評嗎?第二節—什么不能做?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上篇文章中,我們一起分享了孩子發生“壞”行為背后的心理活動,明白寶寶為什么會做?本篇開始,我們一起討論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家長“正面管教”孩子。

二.堅決不做的四件事

孩子犯錯、調皮、搗蛋都是成長過程中非常正常的行為,我們成人不能要求孩子有成人般成熟、理智的行為。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應對孩子出給我們的難題?嘟嘟粑粑先說說什么事情是家長朋友們堅決不能做的!

1.體罰

很多朋友都認為體罰、毆打是管教孩子的靈丹妙藥。只要打一次,孩子們就記住了,就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甚至很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嘟嘟粑粑強烈建議家長朋友不要動用我們成人天然的身體優勢對付弱小的寶寶。因為:第一,體罰隔斷了父母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的通道。第二,體罰會讓孩子認為“不做這件事是粑粑麻麻不讓做”,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不應該做。。第三,體罰對于當下的某一具體的事情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長遠來看,體罰就像是“興奮劑”。最為重要的是:體罰、暴力會在寶寶內心留下陰影,阻礙寶寶內心健康發展。如果我們希望塑造由內而外自我約束的寶寶,切忌暴力!

2.不貼標簽

當寶寶發生某種錯誤行為時,我們會隨口而出一些帶有貼標簽性質的言語。例如,孩子攻擊了其它小朋友,我們會說“真是一個暴力分子”;給孩子示范了很多遍的動作或者行為,寶寶依然做錯,我們會說“真笨”;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停止錯誤的動作,我們會說“真是一個犟牛”。嘟嘟爸平時對嘟嘟的標簽化語言也非常多,比如“嘟嘟,你一點規矩都沒有,太自由散漫了”。“嘟嘟,你簡直就是個吃貨”。

孩子的成長充滿了無限可能,每一次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簽等于給孩子和自己限定了一個更小的空間,關閉了孩子發展的許多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負面意義的標簽,比如“笨蛋”“暴力狂”等等客觀上也是一種心理暗示,會引導孩子朝向標簽的方向發展。自己今天還稱嘟嘟為“愛哭的寶寶”,改正自己從現在開始。

3.不抱怨

白天在單位工作不順心,晚上回家碰上寶寶“熊”上一陣子,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都會自覺不自覺的抱怨幾句。“真煩”、“怎么有你這樣的熊孩子”等,各種各樣的弊言陋語,甚至是粗話連篇。寶寶都是很敏感的,他們會感知家長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種情感。家長一旦抱怨,寶寶能夠感受到父母的不滿、嫌棄、憤怒,寶寶受到驚嚇之余,還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也可能會模仿父母抱怨的樣子,開始不停的抱怨……

4.不擴大化

寶寶把杯子打碎了,我們和寶寶溝通時候或者管教寶寶的時,如果說起一周前寶寶把碗打碎了,這種情況就屬于家長人為擴大化。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的擴張都屬于擴大化。就事論事,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特點條件和特點,和寶寶把一件事情溝通清楚,分析清楚這件事情的原因,找到解決方案。

本期文章,我們分享了《正面管教》書中認為錯誤的管教方式,下期我們繼續分享如何正確正面管教以及正面管教的常用工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