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寶寶都是一位天使,帶給爸爸媽媽無數的歡樂,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透著天真與浪漫。然而,天使有時候也會耍小脾氣,也會貿然出錯,也會切換到熊孩子模式。面對天使的“錯”,我們真的會“批評”?會管教,會引導嗎?我不會,所以我學習,《正面管教》從兒童心理學入手,刨析天使們的內在心理需求,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不吃瓜的爸爸分享給大家,天使們“發飆”時,我們可以照方抓藥。依據慣例,先上思維導圖。
寶寶出錯有哪些內在心理需求?
人的行為是由大腦決定的,每一次行為都有背后的原因,寶寶也不例外。寶寶異常行為背后藏著不同的心理需求。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明白為什么寶寶會鬧,會變身熊孩子,會“不聽話”。
1.你當我是空氣嗎?我要怒刷存在感!-安全需求
家長工作、家務都很繁忙,偶爾木有全身心的關注寶寶的舉動。寶寶很敏感,會立即感受到父母的注意力并沒有在自己身上。這時,寶寶就會采取行動引起父母的關注。例如:敲打桌子板凳,發出聲音;大聲的唱歌,呼喚父母的關注;甚至摔碎玻璃制品。還記得歡樂頌里曲筱綃說的話嗎?“我調皮搗蛋就是想引起你們的注意。”寶寶內心需要父母給予關注從而產生安全感。
2.我雖小但是也要大人平起平坐!-成長需求
寶寶有時會穿媽媽的鞋子,會帶粑粑的領帶,會學著家長的口氣說話。這可不是寶寶在搗亂,孩子們是希望自己和大人一樣,可以參與到家庭活動和家庭事物中,真正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孩子希望和大人一起掃地、拖地、、整理家務,希望和大人一起商量假期出行計劃,希望和大人一樣可以獨自決策,甚至希望和大人一樣照顧弟弟妹妹。孩子們內心希望快快成長,希望和家長一起擔當,希望自己可以為家庭多做貢獻。
3.雖然受了批評,但我一定會扳回一成!-自我保護需求
剛批評完孩子時間不長,熊孩子又發作了。家長們一臉懵逼或者怒火中燒,難以理解為什么?其實,小孩子也和我們大人一樣,受到批評會產生自我保護性心理反抗。就像我們工作中受到領導猛烈批評,也會給自己找一些借口,或者抱怨幾句。孩子沒有成人的理智,有情緒就要抒發。孩子們可能會向家長宣泄自己的委屈和不難,或者哭鬧、或者吼叫。
4.也許我真的不可以!-排斥抗拒心理需求
自信心建立非常困難,但是摧毀自信心也許只需要一兩件有挫敗感的事情,對于孩子更是這樣!孩子們在某件事情失敗以后,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激發孩子沖動行為。我們小時候書桌上寫下的“我討厭學習,我恨××”,被我們撕碎的書籍,摔壞的模型,扔的到處都是的拼圖都詮釋著喪失信心會做出什么傻事。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認知了孩子的行為。存在感、平等、自我保護、自暴自棄成年人有的心理需求,孩子們會更加強烈。只有掌握孩子的內在需求,我們才有更好的方法應對和管教孩子。具體如何做?哪些應該做?哪些堅決不做?后續文章會解答大家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