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想上學”到“主動上學”,一場關于信任的成長實驗
清晨六點,陽光剛爬上窗臺。孩子爸爸君生輕手輕腳推開兒子房門時,小家伙正裹著被子嘟囔:“今天上學嗎?”
君生笑著逗他:“你不上學,我要上班。”只見兒子揉著惺忪睡眼,猛地坐起身:“我也要上學!”君生故意說:“請天假唄,這周才放一天假,還沒玩夠呢。”可兒子卻堅持:“不行,今天得上學。”說著,便迅速起床。
我看了看日歷,欣喜地對兒子說:“這周上4天,五一連休5天,下周也上4天,而且周末不補假,算下來這個五一足足放4天假,太幸福啦!”
君生也在一旁補充道:“要是中途再請2天假,就可以休息一周,妥妥的一個小長假。”兒子聽了,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興奮地說:“今天二模成績就出來了,我既緊張又期待。”
教育的智慧,藏在“允許”的溫度里
看著兒子輕快的背影,我不禁回想起那些在教育路上反復摸索的日子。
兒子雖然喜歡放假,但對上學也并不討厭,只是很多時候,他還是更盼著假期多些,上學時間少些。
小學時,每到復習階段,兒子就覺得枯燥乏味,總找各種理由想請假休息。上初中前,我和君生鄭重地叮囑他:“上了初中可不能像小學那樣自由散漫,不能隨便請假了。”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初中的課業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還有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常常讓兒子身心俱疲。
記得初二上學期的一次月考后,他紅著眼圈說:“媽,我好累,明天不想去學校。”那時,身邊不少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有的甚至抑郁休學,我和君生心里滿是擔憂。但比起成績,我們更在意孩子的健康,最終選擇理解他的情緒,向老師請了假。
幸運的是,兒子的班主任也很通情達理,從不拆穿兒子的借口,也不追問原因,和我們一樣選擇允許與接納。而兒子每次休息過后,都會重新思考如何應對競爭壓力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進步。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休息能讓大腦重啟,學習效率提升30% 。原來,比起強迫,給予信任和空間,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一個周末,見證自律的覺醒
這周四,兒子放學摔下書包直抱怨:“才放一天假?明天我要請假!”我對兒子說:“是啊,天氣炎熱,復習枯燥,確實是挺累的,不過,周五我要上班,沒人在家陪你。”兒子聽后,無奈地說:“那還是算了,我再堅持一天吧。”
周五晚上,他抱著平板玩得很嗨。我一改常態,不再提醒兒子設置鬧鈴,注意休息眼睛。我覺得兒子長大了,我的提醒會破壞他專注力,甚至還可能引起他的反感與對抗。
畢竟,每個人都有身體與心理自動提醒機制。如果他累了,自然就會休息,不需要別人的提醒。
兒子中途喝水休息時,主動解釋道:“媽媽,我在學校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心疼地說:“寫周末一天的作業,還要上課,一定是利用課間和自習時間完成的,真是辛苦你了。”接著又提到:“明天周六,不知道有沒有課外拓展練習,這周只放一天假,時間比較緊張。”
兒子輕松地說:“沒關系,課外拓展練習沒想象中那么累。”到了周六,兒子勞逸結合,該玩的時候盡情玩,該學的時候認真學。即便周末還要正常上學,兒子也不再抱怨。
這份從容和自律,不僅是兒子的成長,也讓我們意識到:當我們放下焦慮,給予孩子信任與空間,遠比強迫和督促更能讓他找到學習與生活的平衡。
允許不是放任,而是智慧的包容。或許,接納兒子不想上學,允許兒子自由玩耍,兒子才能學會自我調節——滿足玩耍的天性,累了主動休息,狀態回來后高效學習。
教育不是一場你追我趕的競賽,而是靜待花開的旅程。當我們放下控制欲,給予信任和空間,收獲的不僅是孩子的成長,更是親子間珍貴的默契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