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第8天,主要閱讀了第四章{自學能力}&第五章·思考{勤于思考}。笑來老師在吐槽本科教育舍了初心同時,也不忘關照下喜歡看書的我們,如何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本科教育設立的初衷——培養自學能力。干貨很多,感觸很深,下面借著老師金句談三點自己的感想:
一、自學能力如何衡量?
笑來老師在文中提到【自學能力】的四個方面,即閱讀理解能力、檢索能力、寫作能力、實踐能力。自己學習的過程,不像老師在講臺上講知識,劃重點。更多需要自己操心,去在以上四個能力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學習的教材,都需要自己去仔細甄別(找到合適自己現階段的,同時是能幫助你實現學習目標的好教材)再來要注意甄別學習的信息是需要自己記憶(反復去記,刻在大腦中)or需要存儲(要便于提取檢索),還要注意把握剛剛錄入的知識和過去錄入的知識的區別(用哪個更好?及時更新防止使用時候出錯)和聯系(融匯感通,建立自己的知識晶體)
檢索能力是指要利用好圖書館資源&搜索引擎,第一時間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要能找到,還要精準迅速的找到,別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廣告和無用信息的戰斗上),關于檢索信息,阿何老師之前在公眾號上推文寫過一個分享,關于比較基礎的搜索方式,大家有需要可以了解一下。這樣去搜索想要的信息資料,真的爽爆了
寫作能力這,老師不是說讓大家去寫劇本寫散文,而是要學習寫出“簡捷、有效、樸素、準確、具體的說明性說理性文章”,我的理解是,如果自己會用但不知道怎么解釋給別人,說明還是差些火候(無論是知識理解還是表達能力)如果一旦自己會用,也能解釋給別人,并且還可以清晰明了寫出來操作教程,那功夫應該是到家了,那境界應該也升華了。(會寫解題思路>會講題>會做題),除了文學方面,文字在傳播信息、積累經驗、共享知識方面還有更多的責任。精簡有力的文字是不朽的。
實踐能力,學是為了更好去用,不是用來給自己營造“學霸形象”的,學以致用才是硬道理,要讓自學能力真正發揮價值,老師舉了寫英語的例子,說不應該只沉迷用詞根記憶法blablabla去讓自己詞匯量攀升,而是更多應該關注如何用好英語(多造句而非機械背單詞,多讀英文文檔(專業原版書)寫英文文章,給自己創造應用環境,還有一招更狠,老師推薦每個人都要學習下計算機編程語言,最厲害最優秀的說明都是英文的,正好卻又不止一箭雙雕,我還沒學,所以我不知道具體效果如何,體驗了會附上個人心得)我個人最近在鼓搗公眾號,這時候針對性買了網課以及看公眾號上的小課程,有一學一,有用的就直接拿出來走起,立竿見影,效果不錯~完全沒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想法,學習動力滿滿!
二、自學的過程需要注意哪些?
這里有兩點要注意: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自己知道的)&了解自己的學習進程。心態這里老師給了我們一個思路:在學習中要定期/不定期用紙筆寫下來:
(1)暫時無法理解的(疑惑點在哪里?)(2)支持的觀點(寫出支持理由和三條實例論據)
(3)反對的觀點(反對的理由和三條實例論據)(4)認為是無所謂的觀點(也要說出為什么覺得無所謂)
最近沉迷公眾號的我真想大呼一聲:不僅能鍛煉思考學習能力了,這下素材也不用愁了!有理、有據、可答疑、可分配詳略,最關鍵的是,自己這樣的每一步都是有理由可循的,是在動用自己思考的力量,而不是隨心所欲憑感覺來!
至于學習進程,這里想到的高中哲學談到的發展:螺旋式的上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可能會有阻礙,有退步,但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堅持下去,學習總會有碩果累累的一天~(華爾茲進二退一)
三、做一個愛思考的好少年
也許很少人能用簡單明了的方式想明白(可能不到4%,其中更多選擇沉默或稱為敵對的幫兇)思考這事作為人類本能之一,不能隨便把歸屬大腦權力交給別人,意義不大的可以委托外包出去,核心職能必須自己落實,思考就是其中一種,必須自己落實的職能。誰都有腦子,用或者不用?有腦不用=沒腦。但是用腦,怎么用?
如何做到獨立思考?“當別人告訴你一個結論,你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得到結論的過程,看看有沒有漏洞,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下結論有沒有道理”其實很簡單,一點也不復雜不玄妙,有意識應用起來,做正常有腦的人應該做的事。
有人害怕思考,把他推給別人是常有手段(解脫方式),這就是為什么迷信權威的原因,但信任成本實在太高,求人不如求己,要尊重常識,把握好相信權威的程度。
心智箱:
權威≠正確;權威只是表達了正確,不是正確屬于權威;權威、正確不是一回事
注:文中黑色部分引用笑來老師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