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等你再長大一點,我該怎么向你解釋死亡?
坦白講,媽媽也沒有準備好100分的答案。
媽媽太笨。媽媽也沒有接受過有關死亡的教育——教科書里沒有講,長輩嘴中諱莫如深。
媽媽小時不知愁滋味。一樂呵著就說“笑死了”,放下筷子就說“撐死了”,趴在桌上就說“困死了”,看幾本青春小說就說“感動死了”……仿佛所有的動作都想要旁人深刻地體會,表達也要無所不用其極。每當這個時候,家里的長輩總是默默搖搖頭。那時候,死亡在媽媽心中只不過是電視里一個常見的橋段,嘴邊一個普通的副詞。僅此而已。
第一次深深的被死亡“震懾”,是高中一年級放學后,驚聞昔日初中同學跳樓死亡。坦白講,那時媽媽的震驚大過傷心——前幾天還在路上遇見招了招手,初中時候經常結伴一起回家,借過她的橡皮,扎過一樣的辮子,班上還有個同學和她同名同姓……這樣的一個存在,轉眼就,消失了?腦袋宕機般回到家,媽媽哭了半晌,那時候才朦朧地感覺到,死亡太可怕了,它能讓你曾經熟悉的人消失了。
大二那年暑假,媽媽的外婆走了。媽媽就是在外婆蜜一樣的故事里,在外婆瘦小但是溫暖的懷里,在外婆扇動大蒲扇涼風習習的日子里長大的。媽媽總記得那是在七月——武漢最為酷暑的日子里,下課突然接到你爹爹的電話,語氣猶豫委婉卻又不容置疑,“菲菲,你回外婆家來一趟,不要急,慢點注意安全”。電話掛了,嘟嘟聲響起,媽媽心下莫名慌張卻安慰自己不要急就是沒有事。到了媽媽外婆家樓下,樓棟門口已經擺滿了花圈,“那不是家家”,走近了,看到花圈上的名字,“那不是真的”,進屋,看見外公的蒼老的臉,一切抵抗變成了咸濕的淚。那張神采熠熠的笑臉,那個瘦削溫暖的手掌,連同她炒的土豆肉絲,她做的棉背心,她裝作半怒叫媽媽“壞東西”,全部成為了過去。未來不再有她,未來的空氣里沒有她的氣息。寶貝你知道么,那時候媽媽才清晰地認識到死亡太殘忍,它讓你和你愛的人至此沒有未來,只有回憶。
媽媽混沌到了二十來歲才明白死亡的殘忍與可怖,但是媽媽并不覺得你也應該同樣混沌,你應該早早知道死亡是什么。因為你是個棒棒的孩子。你接受它,你才會理解它。
對于死亡,媽媽還是沒有100分的解釋,所以媽媽只能把知道的告訴你。
首先媽媽得告訴你,死亡不能避免,每個人都會死亡,爸爸媽媽也一樣。乖,別哭。死亡其實是一場倒計時的終止儀式,出生那刻開始倒計時啟動。人類本來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族群啊,所以小家伙,不要害怕死亡,因為那和樹上的樹葉落下沒有分別。
其次,死亡是“人”的死亡,所以它需要有屬于人的體面和尊嚴。在醫學知識和身體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過盡可能體面的生活吧。很多人在醫院里死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孤零零地看著親人被關在病房外面。他們想說話,但是帶著沉重的呼吸機;他們想招招手,可是手被各種儀器束縛在病床前。所以啊寶貝,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刻,我們都順其自然接受它吧。
然后,保護好你自己,讓這個儀式來得更晚、更絢爛。媽媽希望你是一個健康的孩子,不抽煙、少喝酒,吃健康食物、有喜歡的運動,不高興就哭、高興就笑——這樣你才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你想做的事情。同時媽媽希望你,有喜歡的人,有背得出臺詞的電影,有彈得嘴角上揚的曲子,有愿意付出精力和耐心的工作,有會唱歌的心——這樣你才有足夠的精彩填充這段時間。生的愉悅和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志。
最后,死亡不代表終結。媽媽的外婆去世了,但是媽媽的外婆一直活在媽媽心里的一個角落里——以至于每一次想起她,媽媽的心總能感受到一團火焰——她在那個角落里給媽媽取暖吶!相信媽媽,那些人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只要我們愛著他們,他們就還在這個世界“活著”。他們一直隱形地陪伴著我們!
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你會問媽媽這樣的問題:
——媽媽,什么是死亡?
——媽媽,死亡的人去了哪里?
——媽媽,我們還會再見到她們嗎?
原諒媽媽,媽媽的答案可能不夠童話、可能有些殘忍,但是媽媽還是希望告訴你實情。因為啊你是個棒棒的孩子,你會接受它、你也會理解它。
對不起,媽媽給你講了這么多,也許你都困了。其實媽媽對自己的答案還是不滿意。但是沒關系了,媽媽和你一起慢慢走過這段漫漫的路,好么?慢慢地理解死亡,慢慢地理解生命。一起。
寫在2017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