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從習慣了周日夜晚有《國家寶藏》的陪伴,時間過得似乎越來越快。
? ? ? ? 明晚19:30第三期節(jié)目就要揭開神秘面紗,在想象其驚艷四座的同時,重溫工作當然不能落下。溫故而知新,是否有人還記得第二期的催淚燃點?每一次回首都有新體會,每一件國寶都值得懷以崇敬之心一看再看。
? ? ? ? 與即將迎來第六百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畫風不同,第二期湖北省博物館為觀眾上演了一幕“火與銅的共舞”。作為楚文化的發(fā)祥地,湖北這片歷史厚重的土地總給人濃郁的神秘感。上周日登場的文物及其前世故事,無不彰顯春秋戰(zhàn)國的楚人風骨。
? ? ? ? 三件鎮(zhèn)館之寶分別是:越王勾踐劍、云夢睡虎地秦簡、曾侯乙編鐘。
? ? ? ? 三位國寶守護人由“戲瘋子”段奕宏、“芳心縱火犯”撒貝寧、“和大人”王剛擔當。
? ? ? ? 同第一期節(jié)目一樣,透過文物看本質(zhì),欣賞故事悟真理,依舊能概括出三句話:
? ? ? ? 其一,有些離別是為了重逢,有些犧牲是為了太平;其二,人類文明之進步離不開法度管理,情理法的共融,正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關鍵;其三,一口編鐘尚能兩音共存,人與人、國與國,何故不能和諧共生、攜手共贏!
越王勾踐劍——王者之劍,天下第一劍,是皇權的象征,亦是不可侵犯的尊嚴。
? ? ? 1965年冬天,在湖北荊州市江陵縣,這把鍛造于春秋晚期的青銅劍在沉睡近兩千多年后再次被喚醒。此劍通高55.6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量不足兩瓶礦泉水,只有875克。劍柄處有11道距離僅為0.2毫米的同心圓。
? ? ? ? 更加震撼的是,劍身千年不朽,布滿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紋,劍格正面鑲嵌藍色玻璃,背面以綠松石裝飾。劍上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個字。因此,這把劍多認為是越王勾踐的佩劍。
? ? ? ? 提起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總讓人想起成語“臥薪嘗膽”。都說神劍有靈,這一次在舞臺上,影帝段奕宏別出心裁地飾演了勾踐劍。故事發(fā)生在吳王將勾踐放回越國之后,勾踐欲壯大國力,一雪前恥,卻面臨強敵楚國的威脅。楚國國君喜好勾踐劍,勾踐明白此時不與楚聯(lián)盟,越國岌岌可危。
? ? ? ? 劍,是獻,是不獻?獻,有損君王顏面;不獻,恐百姓再遭屠戮。若獻,如何既保王室體面又獻得順理成章?圍繞一系列艱難抉擇,最終勾踐痛下決心,答允女兒的提議——兩國聯(lián)姻,作為公主陪嫁,帶入楚國。
? ? ? ? 在旁人看來,勾踐劍只是一件冰冷的兵器,他從來沒有選擇命運的權利。伴君側(cè),他是捍衛(wèi)疆土的精神領袖;流放他鄉(xiāng),等待他的是遙遙無望的歸期。跟隨越王征戰(zhàn)四方,乃至屈身事吳的歲月里,他豈會不懂勾踐的隱忍與壯志?為了他的王,為了越國,一柄劍寧愿犧牲小我換取太平,這等崇高氣節(jié)或許正是他問鼎天下的緣由。
? ? ? 以劍喻人,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相似的“犧牲”。如今撫摸史書上那斑駁痕跡,可否有人記得每一次“離別”背后都無法磨滅的赤膽忠心!
云夢睡虎地秦簡——上有蒼天,下有黃土,人有法度律令,得以號令浩瀚宇宙。
? ? ? 當“芳心縱火犯”撒撒將法制節(jié)目搬回秦國,當我們好奇地觀摩先人的法規(guī)雛形,當我們靜靜凝視一位喚作“喜”的秦國基層官員被竹簡包圍的墓穴,是時候以一顆虔誠之心重新審視“法制精神”的內(nèi)涵。
? ? ? 云夢睡地虎秦簡,其主人是位德行美好的賢人。他叫喜,甚至未留下全名。1975年,在云夢縣睡虎地秦墓,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大量竹簡,共計1155枚,殘片80枚,寫于戰(zhàn)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內(nèi)容包括大秦律法、行政文書、醫(yī)學著作及占卜等,條令細致程度嘆為觀止。
? ? ? ? 在前世傳奇中,穿上古裝的撒貝寧將觀眾帶回秦朝統(tǒng)一前夕。安陸縣基層法官喜熟記律令,隔三岔五就會考核下層官吏。是日,他迎來兩位考生——樂和怒。通過夸張的喜劇表演可以知曉,幾千年前的秦律已對“結黨營私”做出防范,官員調(diào)離不許拿百姓一菜一湯,百步之內(nèi)見死不救將遭重罰,關于夫妻家庭暴力問題也有相關懲罰。
? ? ? ? 焦頭爛額的小官不解地問喜,把幾千條法律背下來有什么用,能富國強兵嗎?喜的回答是,各國戰(zhàn)亂,生靈涂炭,一統(tǒng)天下是為了讓蒼生休養(yǎng)生息。國家崛起的基礎正是奮戰(zhàn)基層的官員。一個官員力量微薄,所有官員都兢兢業(yè)業(yè),就將開啟偉大時代。人終有一死,竹簡也將腐朽,律令背后的精神卻會延綿后世。
? ? ? ?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法制精神是不朽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何能脫離“法”?為何秦能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有天時地利之因素,秦法固然苛刻,但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廢井田,重農(nóng)桑,獎軍功,設郡縣,統(tǒng)一度量……正因為一系列章程條文確保了社會的正常運行,一個個喜一樣官員貫徹落實,人類文明才得以形成應有的規(guī)范。
曾侯乙編鐘——禮樂中國,金聲玉振,千古絕響,傳頌華夏大地盛世最強音。
? ? ? ? 在電視上看到曾侯乙編鐘的第一眼,用任何言語來詮釋我內(nèi)心的震撼都顯得蒼白無力。距今兩千多年的風起云涌,各國間的奇聞異事,仿佛在眼簾回放。
? ? ? ? 編鐘興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1977年,在湖北隨州城郊的小山包,駐軍擴建營房偶然發(fā)現(xiàn)曾侯乙墓,當勘測小組趕到現(xiàn)場,施工打的炮眼與古墓頂層只有80厘米,再放一炮,古墓將永遠消失。待抽干墓室積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齊掛在木質(zhì)鐘架。
? ? ? ? 那么,編鐘的主人曾侯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戰(zhàn)國初期,楚惠王接連吞并周邊小國,只剩下弱小的曾國。楚惠王顧念曾國國君曾侯乙出身正統(tǒng),贈予青銅試探。曾侯乙將所有青銅鍛造成編鐘,絲毫未用于打造兵器。
? ? ? ? 楚王依舊放心不下,當他帶著官員突然來到曾國,王剛老師飾演的曾侯乙正在認真為搭配編鐘的均中木調(diào)音。為了一個樂音的準確,曾侯乙可以不厭其煩地命人調(diào)試,為了曾國的生死存亡,曾侯乙以智謀費力周旋。
? ? ? ? 面對楚王的幾番言語相激,曾侯乙不卑不亢, 他用編鐘奏響的古樸音色告訴楚王,兩音一正一側(cè),共存一鐘之上,互不干擾,和諧共存,就好比曾楚兩國,亦可各取所長、共創(chuàng)繁榮。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里不但盡顯膽識,更透著無盡風雅,著實讓今人欽佩。
? ? ? ? 而今,在武漢音樂學院譚軍老師的多年努力下,編鐘終于有了新的傳人。一群朝氣蓬勃的90后音樂人在《國家寶藏》現(xiàn)場,精彩演繹了一曲《茉莉花》。每一個音律都洋溢出華夏文明之美,每一次敲擊都是對歷史的致敬。今天我們鑒賞國寶、守護國寶的意義正在于此,有傳承才能發(fā)揚光大!
? ? ? ? 古人云:惟楚有才。被楚文化浸潤的湖北,的確是名人輩出的。而被才人們創(chuàng)造出的文物,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無與倫比的財富。
? ? ? ? 我們不曾親歷楚人的戰(zhàn)火狼煙,也不曾親身見證楚人的禮樂盛景,卻依舊能從現(xiàn)存的文化線索里領略驚艷世界的東方美,這是藝術的杰出貢獻,也是中國人的偉大之處!楚人的精神,楚人的風骨,或許早已融入進中國人的民族氣魄。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就是時刻銘記這股強大的力量,永世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