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進入正題之前,先看一個小故事:三個工人在工地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干嘛?第一個人沒好氣說:砌墻,你沒看到嗎?第二個人笑笑: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笑容滿面:我們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個人仍在砌墻,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而第三個人,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 ? ? ? 三句話,代表了三個迥然不同的人生格局,也決定了誰是人生的最后贏家。
? ? ? ? 那么,什么是人生格局,詞典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我們可以根據我們所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成功或失敗來定義它。通俗的講,也就是人的視野和胸懷。視野,你也可以理解為理想,或在天空,或在豬欄;而胸懷則可以理解為處世之道,或寬廣,或褊狹。
? ? ? ? 格局不是與生俱來的,他是隨著人的閱歷,是在接受了來自社會各種思潮的熏陶漸染之后鑄煉而成的。
? ? ? ? 毫無疑問,人生的格局大小,有時候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以木桶打水為例,能打多少水,取決于你的氣力,但也取決于木桶容積的大小,再多的水,而你打多少也要受木桶的制約,而這個木桶,就是你的格局。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它,而改變它,你就要清楚影響你人生格局形成的源頭在哪里。
? ? ? ?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認為“推己及人”,用仁德的力量,天下才可運于掌心,最終實現稱王天下的宏愿。這是亞圣的格局,讓后人仰慕,不可謂不遠大,而且這種思想已穿越了千年而成為我們樹德成人的標尺。但他是圣人,不是完人,作為儒學大成者,孟子仍舊是強調“先己后人”,而不是“先人后己”。從這個視角來看,它還是有它的階級局限的,這種仁愛的輻射是以“己”為前提的。雖然歷史上我們看過很多“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案例,這些人也的的確確做到了“先人后己”,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但這些都不足以抵擋作為一種先賢傳統文化對后人的思想的沖擊。當這種文化滲透到我們的血液和骨髓的時候,它所帶來的就是我們普遍認同的一種穩定的心理需求。簡言之,就是“利己主義”,當然這個“利己”不等同于我們常講的自私自利。但可能就是這樣一種無時不在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消磨著你的腳掌,減緩著你人生格局放大的步伐。
? ? ? ? 曾在博客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在奧地利上學的小孩,在勞動中的表現引起其他小孩的不滿,被告到老師。老師請小孩媽媽到學校,并告知她:大家都完成的任務,同等的機會,你兒子的做法與他人不一樣,抬東西的人可以乘電梯,你兒子抱個很輕的東西,也擠進電梯里。
? ? ? ? 這個小孩在國外的經歷,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格局碰撞所帶來的震感。費孝通先生曾提到,中國人的文化屬于“差序格局”,而西方人則屬于“團體格局”。在“差序格局”里,中國人的思維往往從個人出發,推己及人,以怎么有利于自己來區分輕重緩急,這樣到處都有地位尊卑之分,世界才不會亂。而在西方的“團體格局”里,西方人的一個個團體如一捆一捆的稻草,人生活在某個團體里面,每個人是團體的一個分子,人人不分老幼尊卑,講究機會和權力平等,世界也沒有亂。兩種文化的格局,演繹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也也決定著我們不同族群的人生格局。
? ? ? ? 當今世界,文化交融已成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甄別優劣,也要學會包容。影響人生格局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只要你嘗試著改變固有思維模式的沉疴,不斷涵養自身的思想境界,你的人生格局就會變得站位高遠,沉穩而有力。也許不久的將來,你也有可能由平凡的砌墻的工人逆襲為成功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