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故事之一代詩杰之天妒英才

大唐故事之一代詩杰之天妒英才


古人說:“有些特別有才華的人活得不久長”,翻譯過來,就是“才華折壽,天妒英才”。

意思是說,那種特別能干的人物,可能壽命上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這里,隨便舉幾個栗子。

先說賈誼。西漢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為梁懷王太傅。寫有十分著名的《吊屈原賦》、《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生于公元前201年,掛于公元前169年,只活了32歲。

再說曹植。正宗將門之后,皇家子弟,三國建安時期文壇的主要領袖之一。天資聰穎,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年十余歲,誦《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生于192年,掛于232年,只活了40歲。

再說李賀。中唐詩人,世稱詩鬼,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因仕途失意,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生于790年,掛于816年,只活了27歲。

再說李煜。這是一位皇帝,五代十國南唐的最后一代國君,世稱李后主。在位十五年,是讓世人驚羨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歷史典范人物之一。生有奇表,天資聰穎,頗具才華。生于937年,掛于978年,只活了42歲。

就不必說只活了38歲的明代詩人高啟,不必說只活了17歲的南明愛國志士和詩人夏完淳,更不必說只活了31歲的“清初第一詞手”納蘭性德。

果然是天妒英才,讓人唏噓。

是時候普及一下迷信知識了。這不禁讓我想到似乎在《聊齋志異》上的一個故事。話說古代某人去算命,先生說:“你這一輩子還能吃兩百斤面,吃完就掛。”這人回來想了一個方法,堅決不吃面,以為這樣就能長生。卻不諳,得了一怪病,十分想吃面,不吃不行。結果,三月吃完兩百斤,掛了。

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人的一生,所能獲得或者展露的東西是有限的,一旦達到上限,生命就到頭了。比如著名的“一生只能吃九噸,誰先吃完誰先走”。

因為一篇文章,用盡了一生的才情,在走向輝煌的過程中,突然暴斃。信不信?

你信或者不信,反正我信。它就發生了,在那,不偏不倚。由此,牽出了今天的故事。

話說大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正逢唐高宗李治執政。不管經濟是不是真正繁榮,反正從地方官員上報的基層情況匯報匯編來看,只有八個大字“國力昌盛,大唐威武”。

既然有錢,就要搞點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為了提升辦公效能、顯示皇家威儀,即使是沒有錢,也該搞基礎設施建設。

這年春天,皇帝親自下令修建的乾元殿成功落成。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單體建筑物,東西長度101米,南北進深52米,高35米。簡直是氣勢恢宏,無可比擬。

搬辦公室的日子,皇帝很高興,請客,喝酒,群臣也很開心。

剛剛作完重要講話,身邊太監交來一份文件:“皇上,值此大喜之日,某地方官員特別會來事兒,給您推薦了一篇文章,《乾元殿頌》,請御覽!”

皇帝接過來一看,開頭一句話就是:

臣聞鵬霄上廓,瓊都開紫帝之庭;鰲紀下清,珍野辟黃靈之館。

竟然將新辦公樓和天上玉皇大帝的設備相提并論,高興得一拍桌子:“好!”

再讀到第二段的第一句:

我大唐雞渾指極,樹神宰而制山河;鶴讖裁儀,辟太虛而有天地。

這簡直是說到心坎去了。他把太監遞過來的茶給擋了回去:“不要打擾,讀完再說。”

就這樣,皇帝一口氣讀完了這篇總共4671字的長文,十分興奮:“那誰,你把這文章的作者給我找來,這種奇才,我要見見。”

下官回話說:“陛下,這位作者叫王勃,他還是一個孩子,只有15歲。今天我們沒有請他,他還在上學。”

唐高宗李治說:“不要浪費了好苗子,你們重點培養一下,我要他加入我的團隊。15歲確實有點小,那就明年吧,他16歲也算是成年人了。我們要嚴格紀律要求,堅決不能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大唐公務員收錄條例》。”

果然,一年之后的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數字很順),已經十六歲的王勃,果斷報名參加朝廷不定期舉辦的特科招考(幽素科),時任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擔任主考官,對王勃的才華十分賞識(實際上是想起了皇帝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果斷錄取。

在分配工作的時候,安排王勃擔任朝散郎(可能是上級秘書一類的官職,無實權,也可能只是一個文職干部待遇),級別上屬于從七品,相當于副縣長級別。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要成就大事,必須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有些事情比不得,一比,多半要遭氣死。

十六歲,絕大多數學生在這個年紀,還在毛起參加補習班,各種做題,各種加課,還要各種技能學習培訓,目的是為高考加碼。而同樣是十六歲的王勃,卻已經通過了公務員考試,直接提升為副縣,可以在豪華的政府辦公大樓里進出自如,下基層還要帶秘書隨行,有車有馬。

為什么這么屌?不是因為才華嗎?對,確實是因為才華。但是很多人只是看到了他的才華,以為他很努力,卻不知道,許許多多有才華的人,都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所以,是時候扒一扒王勃領導的顯赫家世背景了。

話說大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發生了很多件大事。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即位登基;王思政的孫女王氏被冊命為皇后;洛陽人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被高宗下命令斬首……

當然,也有在當時看來似乎毫不起眼的小事,比如,王勃在這一年出生。

王勃出生于山西絳州龍門。他所在的家庭,簡直稱得上是正宗的名門望族。

他的爺爺王通,是隋末唐初的大學問家。“十五為人師”,門生遍天下。他本人不僅繼承了孔孟之說,而且在儒學方面也有著很深的造詣,專注于創建河汾學說(核心理念是人性本善、人性平等,民貴君輕、君權有限合法、君臣關系相對,自作天命、道高于君),對大唐后來的貞觀之治有著直接的重大影響。據說,他門上對聯寫的是:

教衍河汾,門羅將相

道存子集,名著隋唐

橫批:道不在位。那是相當的大氣。只可惜,王勃出生的當年,爺爺就去世了。

爺爺的弟弟王績,十一歲就已經名動京城,是現實中的“神童仙子”,五言律詩奠基人,代表作《野望》,上了《隋唐文學》頭條,民間廣為傳唱: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爺爺的哥哥王度,是《古鏡記》作者,開創了唐代靈異小說的先河(點擊率超人氣,多年連續年度第一)。

王勃的父親王福峙,是王通的二兒子。他也是體制內的公務員,當了很多官,從太常博士、雍州司工到交趾縣令,到最后的齊州長史,雖然磕磕絆絆,但總算堅持過來了。

王勃有個哥哥名叫王勔(讀勉。有文化的人起名字也打腦殼),專業詩人,小有名氣。還有個哥哥名叫王勮(敲黑板,這個字認劇),簡直就是天才少年,20歲就考中了進士!

這里強調一下,大唐的進士,完完全全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考當年,全國的錄取指標大約為三十人。簡單地說,基本上是省狀元才有資格爭取一下,其余人就屬于打醬油那種了。

學業和職業競爭中,大家都怕遇到這些官二代、富二代,因為他們起點高,實力雄厚,似乎不需要努力就能超越大多數。但更令人可怕的,你知道是什么嗎?是特么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天資聰穎,卻比你還拼命、比你還努力!

王勃就出身于這樣的書香門第和官宦世家、小康家庭,但這并不“妨礙”他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他徹底將家族的神童基因發揮到了極致,《舊唐書》對他的描述是:

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他六歲那年,寫了第一篇代表作《春莊》:

山中蘭葉徑,城外桃李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據說是事先喝了一碟墨水,然后睡了一覺,醒來就一氣呵成。這也是“打腹稿”的由來。

他九歲那年,甚至對名人注疏的古籍《漢書》下手了。

這個《漢書》可不簡單,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作者是東漢班固。這本書中絕大部分是古字,加之班固為了追求文句的典雅和對稱,故意省去了一些字(那時候紙張是有,但貴得背時,只有刻在竹簡上,但班固懶得刻字)。這樣一來,搞得《漢書》非常晦澀難懂。就連“才高博學,為世通儒”的馬融,都需要去請教班固的妹妹,才能基本搞懂《漢書》的意思。對于平常讀書人,這簡直就是天書。

所以,就滋生了一個新的職業,為《漢書》作注。盡管大多數人都嘗試了,但社會認可度還是不高,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一直到大唐,才有了顏師古的《漢書注》問世,大家都表示服氣,于是這本書就成了范本教材。

可是,九歲的王勃在讀這本《漢書注》時,就發現了很多地方的不對勁。一氣之下,居然找出了一大堆錯誤,這還不算完,他親自動手,寫了一本《漢書指瑕》,足足十卷,比原著還長。

據說,超級大儒顏師古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這好比如今一個9歲孩子,給《大學語文》教材挑毛病,還挑一大堆毛病那種,關鍵是還挑得很有道理,你說氣不氣人?

6歲寫文章,9歲出專著,這家伙居然一發不可收拾。12歲拜中醫名家曹道真學醫、學道,學了15個月,畢業論文寫了一本《醫語撰要》,畢業時,親自給老師寫了一部《黃帝八十一難經序》。14歲時,他給當朝宰相劉祥道寫了一篇《上劉右相書》,直接提建議,結果被采納,害得宰相果斷給皇帝發急件推薦。15歲給皇帝寫《乾元殿頌》,16歲就已經混成了大唐最年輕的縣級干部……

正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出名要趁早”。

皇帝很喜歡他。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禪泰山,王勃撰寫了《宸游東岳頌》,發的《大唐御覽》專版。

十幾歲已經站在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高度,前途就像是黑夜中的探照燈,光芒耀目。現在,更有了皇帝的加持,這位年輕人,一下子成了大唐的新秀,前途一片光明。

金子總要閃光的,有才華的人從來就不缺機會。

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很是欣賞他,果斷把王勃推薦給沛王李賢(未來的太子,唐高宗第六子,老媽是武則天),并在沛王府擔任侍讀兼修撰(陪著讀書,當槍手寫文章)。

啊哈!這下終于搞成了皇二代的好哥們、好兄弟、好基友,幸福生活(奢靡浪蕩)終于要開始了!

果然?未必。

實力是一輩子的,而運氣是一時的。自古以來,讓實力型人才去走運氣型的野路子,都容易扯拐。

自從跟了沛王,王勃每天的事情,除了整理文件、寫寫文章,就是成天和一群未成年人喝酒唱歌、聲色犬馬,出入高檔娛樂場所,各種嗨。

這里有必要做一下劇透:沛王后來于上元二年(675年),接替猝死的原任太子李弘,擔任新太子,他在職期間多次監國(實習當皇帝),朝野內外點贊一片。但在唐王朝最高權力爭奪中,武則天得到了政權,李賢成了犧牲品,終究沒有轉正。

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謀逆罪”(這個理由好,太子如何謀反?難不成皇帝也會貪污嗎?)被老媽親自下令廢為普通老百姓,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接掌大權后,安排酷吏丘神勣(普及知識,讀績)拘禁李賢,逼令自盡,終年29歲。

弄死兒子后,武則天覺得有點后悔,也有可能是面子上過不去,終于良心發現,于垂拱元年(685年)詔令恢復李賢雍王爵位。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賢司徒官爵,迎靈柩回長安,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賢為皇太子,謚號“章懷”,與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懷太子墓

沛王就是章懷太子。當然,這都是后話。

王勃在沛王府工作的前兩年,是他一生中最為風光得意的兩年。他本身文采飛揚,再加上工作負責,態度端正,給沛王整理資料(抄作業),一般就是立等可取,大大提高了沛王的“學習效率”,免得被太傅批評。沛王也喜歡跟有文化的人吹牛嘮嗑,而王勃知識豐富、口才出眾,吹起牛來不翻重皮子,內容還很新鮮,深受沛王喜愛。所以,王勃的地位日益上升,最后混成了沛王的貼身侍從(端茶杯、提公文包、遞紙巾那種)。

當時的王勃,思想還比較單純,十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某天,他有位姓杜的縣尉朋友到四川上任,他寫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時廣為傳唱: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大唐的風俗是,朋友離別,必須整一首送別詩。不寫?表示關系不到位。當然,對方寫了,必須意思一下回復一首。結果,這首詩寫了后,這位姓杜的朋友根本無力回復,水平太高,一對王?要不起。

那時候的大唐,還不流行麻將,撲克也還根本沒有出生,所以就不存在什么“斗地主”了。娛樂方式有點單一,但還是有好玩的,比如找個雞耍。不要想歪了,我說的是斗雞。

一般情況下,斗雞是兩只雞之間的競爭,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活動(操,不要又想歪了)。但這個活動,看鬧熱的人絕對不嫌多,基本配置就是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連狗都擠不進去那種。里面的人尿漲了,只能憋著,因為根本擠不出來。

大唐老百姓思維也很活躍,本來一個純娛樂項目,有人為了追求刺激,開始輸贏算錢,活生生地搞成了賭局。日常間素未謀面的兩只雞,在那種氛圍下,被迫拼命打架。一堆看客,誰也沒有想過雞為什么要打架。雞本身也很為難:“打不贏,就要成燉雞。不打,就要成燒雞……管他丫的,打,往死里打,不問原因……”

民間搞得鬧熱,王室也會盛行。沛王和他的弟弟英王(李哲,后來改名李顯,再后來當上了唐中宗)成了斗雞的資深玩家。

斗雞這個游戲在王室,除了賭博,還融入了文化因素。那天,沛王突發奇想,想找兄弟英王約戰,打算模仿正規化戰爭,下個戰書,要求王勃寫個檄文。

本來這個事情,意思意思一下就行了。沒想到,王勃把這個事情當作了正事來做,很快就寫好了,很長一篇,足足五百七十二字:

蓋聞昴日,著名于列宿,允為陽德之所鐘。

登天垂象于中孚,實惟翰音之是取。

歷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夢魂;

遇風雨而膠膠,最足增人情思。

處宗窗下,樂興縱談;

祖逖床前,時為起舞。

肖其形以為幘,王朝有報曉之人;

節其狀以作冠,圣門稱好勇之士。

……

古文打腦殼,有必要翻譯一下:

我的雞啊,你在天上名列星宿,是太陽神的鐘愛。你在人間能溝通神明,顯示國運興衰。黎明時分,雄雞高叫,把人們從夢中叫醒。風雨之天,膠膠而鳴,誘發人的思鄉之情。宋處宗窗下的長鳴雞,與處宗舒心暢談。祖逖床前的雞,叫醒祖逖舞劍習武。頭戴雞帽打扮成雞形的人,那是朝廷報時間的官員,用雞冠形的頭盔作帽子,那是圣人孔門的弟子子路……

典故一堆一堆的,文采飛揚。

這篇文章一出,馬上在朋友圈炸鍋了。各大咖(損友)紛紛轉發,點贊、分享,下面的評論區也生意紅火,大家紛紛建議下注,下大注,結果越吵聲勢越大。

最后,這篇文章傳到了唐高宗李治手中。他快速看完后,鼻子都氣歪了,鬼火直冒,批示了一句:

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夸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意思是說:王勃拿了我的工資,對工作不負責,二王斗雞,不但不勸誡,反而寫文章挑撥離間。心黑啊!不厚道!給老子滾!

本來是想寫一篇文章圖個好耍的,這下整得不好耍了。王勃就地免職,一擼到底,斷崖式降級,直接降到地面了。

為啥唐高宗李治這么火大呢?他想到了大唐的歷史。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當皇帝的?是依靠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而作為唐高宗李治當太子的過程,雖然沒達到腥風血雨的程度,但也算是驚心動魄,暗潮洶涌。

作為皇帝,他是不愿意自己的兒子相互搞事的。兒子自相殘殺,當個皇帝又有啥價值呢?

19歲的王勃,到底還是太年輕了。

哦豁,就在這一瞬間,一轉眼,就從朝廷命官成了無業游民。

離開帝都大門的那一刻,王勃站在城墻下,望著上面的樓宇:“喵的,一朝回到解放前,今后的生活怎么搞?”

生活不止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茍且。

遭了打擊,王勃才終于想明白了一個問題:作為一個耍文學的,千萬千萬不要碰政治,因為實在是玩不起。當然,寫正面贊歌除外,這還是很受歡迎的。

剛剛失業怎么辦?王勃決定,不如趁機給心靈放個假。世界這么大,去哪兒看看呢?

突然想起,那位曾經的“杜少府”兄弟還有一首詩沒有回復,不曉得他上班感覺如何。于是就決定了,去一趟四川。

離別帝都之際,王勃發了一個很帶情緒的朋友圈《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全文256字,前面幾句是:

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岳,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圣明之代。情可知矣……

看來確實是慪氣了。

大文豪來四川旅游的消息,不脛而走。川內的文人,異常興奮,準備好了獻花和掌聲,在各個驛道圍追堵截。一旦接到人,那是好酒好菜招待,包吃包住,伺候得相當舒爽,就連游山玩水都全包了……這種高雅的追星方式,確實是可以理解的。

在四川的日子里,王勃靜心地欣賞景色,除了山水,他還留戀蜀地的月亮,且看他的《江亭夜月送別》: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卻成就了大唐開國半個世紀以來,意境最美的一首送別詩。沒有淚水漣漣,沒有依依不舍,所有的離情都凝在一個“寒”字之中,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這,就是高手。

這段經歷,對他來說,難以判斷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但對歷史來說,卻一定是一件好事。

在四川旅游期間,王勃堅持寫日記,發博客,不停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他在綿州,見到了多年未曾謀面的同鄉好友薛華(明朝首輔大臣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評價說:“薛華與李白并稱,而無一字可傳,大不幸也。”)老朋友帶了一群人過來喝酒,非常熱情。他鄉遇故知,喝得淚汪汪,他提筆寫下了一篇《綿州北亭群公宴序》:

下官人間獨傲,海內少徒,志不屈于王侯,身不絕淤塵俗。孤吟五岳,長嘯三山。昔往東吳,已有梁鴻之志;今來西蜀,非無張載之懷。況乎踐名場,攜勝友,風月無幾,琴酒俄乖。半面十年,一別千里。何少府故人攀桂,撫金石而論心;韓法曹新識班荊,臨江湖而執手……

在和薛華道別時,他寫了一首《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在梓州,他受到了玄武縣的縣尉邵令遠、鹿弘胤的熱情接待。兩位不僅好酒好菜,還帶他在當地四處旅游,免門票那種。在這里,他寫了一篇《游山廟序》:

吾之有生,二十載矣。雅厭城闕,酷嗜江海,常學仙經,博涉道記。知軒冕可以理隔,鸞凰可以術待。而事親多衣食之虞,登朝有聲利之迫……

他在文中說,自己常學仙經,博涉道記,但個人本體總不能脫離實際而存在吧,父母必須要侍奉,錢從哪里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只能當當公務員那種。但去當公務員,又會因為名利讓自己勞累。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即使自己修煉得如仙風道骨,但最后還是會因為俗世纏繞而被毀于一旦……

對,這家伙不想上班,是想要出家歸隱了。

他在四川期間,先后公開發表了30多篇《入蜀紀行詩》。這些詩文,沖破了先前唐代宮廷詩文的束縛,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成就了王勃在唐代文壇上的地位。

后來,他把這些文章編輯成了一本書,還親自動手寫了一個序言《入蜀紀行詩序》(全文210字):

總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長安觀景物於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徑,超玄谿,歷翠阜,迨彌月而臻焉……

一晃,三年時間,就跑得像狗一樣快,尾巴已經看不見,甚至連影子都木有了。

小火鍋、麻辣燙,都吃傷了,風景也看得差不多了,朋友輪流請客吃飯喝酒唱歌,已經好幾圈,再混下去,搞不好要在四川娶媳婦安家。王勃突然有點想念長安,他始終覺得,那里才是自己最應該待下去的地方。他的朋友圈《山中》這樣寫道: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既然當初說走就走,現在也耿直點,說回就回。反正在四川旅游期間,帝都的好朋友們發了好多次電報,叫回去喝酒唱歌寫文章。總是這樣一直耍下去,總覺得哪兒不對勁。

帝都,老子又回來了,歡迎我不!

咸亨二年(公元672年),王勃終于又站在了長安的城墻下。

這次回來,他其實并不想又去但公務員,反正心里虛。遭蛇蛇咬過一次,現在是見到繩繩都怕。

禮部尚書裴行儉曾經特意來邀請,讓王勃繼續給朝廷搞事,當個小秘書啥的,從基層做起。結果遭他斷然拒絕,面子沒有給,把人家氣慘了,罵了一句“才名有之,爵祿蓋寡”。

某天,他收到了一封信,是正在擔任虢州司馬的朋友陸季友寄來的。朋友在信中說:“哥,你不是對藥草有研究嗎?我這各種草藥多得背時,與木有想法到我這來工作?”

這建議,正中王勃下懷,果斷答應了。理由是,正好自己對草藥很感興趣(缺錢)。

陸季友這個朋友太給力了,四處運作,讓王勃當上了虢州參軍(地方部隊軍事參謀)。

工作無所謂,關鍵是開心。王勃這人天性耿直,不曲意迎從,不請客送禮,也不拘小節,竟然得罪了一些小人。

臥槽,唯獨小人,是得罪不起的。

文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性格比較牛,比較屌,藐視權貴,自覺清高。王勃也是如此。

在擔任虢州參軍后,照樣的恃才傲物。那天,他帶著調令來報到,面見垂直領導,虢州折沖都尉崔辰之。

這位崔領導對王勃早有耳聞,心里念著“你以前那么牛逼,不還是成了我的下屬?”很自覺的提高了自我身價,問王勃:“見到本領導,為啥還不下跪?”

王勃面無懼色,義正詞嚴:“按照新修訂的大唐法律,早就廢除基層的跪拜禮了。我即便是跪,也只能跪給皇上。你想我給你下跪,是嚴重的不講政治。信不信我馬上發個微博給上面,曝光一下?”

崔辰之馬上虛火了:“兄弟,開玩笑的,千萬不要當真……那啥,秘書小王,板凳搭起,茶泡起……飯菜安排好……”

工作繼續開展起走,表面上風平浪靜。

一晃,就到了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這一個深秋,晚飯剛吃完,門衛報告說,有一個叫做曹達的人來求助,就跪在門口,毛起哭,弄死不走,攆都攆不走。

這種情況還是少見。王勃決定面見一次:“說,你啥情況?”

問了半天,情況基本清楚了。這人是崔辰之府上的一名奴才,前幾天因為母親病重,一時情急就偷了主人的錢。結果遭發現了,現在下了通緝令,說是捉住打死。前來求王勃保命。

王勃簡單考慮了一下,覺得不是啥大事情,錢也不多,半個月工資而已。他都計劃好了,拿錢幫他還賬,再給領導下個話,應該能夠擺得平。然后把曹達留在客房里,暫時將就一晚。

鬼知道發生了什么。一大早,崔辰之就帶了一隊官兵過來,破門而入,果斷把王勃拘起,理由是殺人。

他這才驚異地發現,不知道昨晚啥時候,這個曹達居然死在了客房,上吊那種,很恐怖。

“沃日!老子救人來著,咋成殺人了?!”王勃徹底懵逼,但瞬間還是想明白大概是啥情況,“狗日的,完全不諳還有這種害人方式……”

判官說:“我們現在假設你有罪,你少東扯西扯。如果你能夠找出足夠的證據,證明你沒有殺人,我就放了你。”

人是死王勃家里了,事發當晚,王勃也確實在家,并沒有出去晃。人也是王勃留下的,還一起吃了晚飯。曹達上吊的繩子也是王勃家的……這特么時間、地點、人物,都構成了王勃殺人的證據鏈。至于殺人動機,法官說:“你自己心里清楚,老實交代!”

王勃仍舊抵死不承認殺人。法官最后說說:“動機無所謂了,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我信。情節惡劣,事實清楚,判死罪,秋后處斬。”

大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王勃鋃鐺入獄,等候處斬,時年25歲。

狗日的。世事難料啊!很多得到消息的人,立即毫不猶豫地把王勃的名字從通訊錄中刪除,就連他曾經給有些地方題寫的字句,都被人消無聲息的鏟掉了。

站在鐵窗下,望著高墻外四角的天空,王勃想:“難道這輩子就這么洗白了?”表示各種不服。

眼看處斬的時間臨近,突然上邊來了一個文件:皇帝開心,改國號為上元,大赦天下。

早在遙遠的古代,就有了赦免制度。大凡皇帝開心,比如生日、兒子出生、結婚、改國號等,為了圖個吉利,都會大赦天下,和“放生”差不多一個意思。

當然,這個“放生”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放。放點魚啊、泥鰍啊、鳥雀啊、烏龜啊,都能夠理解。如果放蛇、放鱷魚,則要被人痛罵了。

所以,在“放生”的基礎上,就有了一個“禁止放生”黑名單:十惡不赦。

這個黑名單,在北朝北齊時開始規范化,到了大唐,就已經正式把重罪十條列入法典。在此普及一下知識,具體內容是些啥捏?敲黑板,認真記一下:

一謀反,陰謀造反奪取皇帝飯碗。二謀大逆,設計毀壞皇帝宗廟、祖墓或宮室等。三謀叛,暗中策劃背叛朝廷。四惡逆,對直系和旁系親屬殺害或毆打。五不道,滅絕人性,違反封建倫理道德。六大不敬,不尊敬皇帝的言行。七不孝,對直系尊親屬的忤逆。八不睦,親屬間的謀殺、出賣、毆打或控告。九不義,違背仁義道德。十內亂,違反倫理綱常。

說白了,就是“忠、孝”二字。

啊哈!王勃的“罪行”,不在“十惡不赦”之列。文件一下來,獄卒說:“你立即馬上庚及馬不停蹄早點走,老火得很,我們又能省一個人的飯……”

劫后余生的王勃,心魂未定。生活剛剛安定下來,那些刪除通訊錄的好友又加了回來,還主動聯系他,讓他繼續出來,繼續在仕途上搞事情:“你那么好的文采,不要浪費了,人還年輕,從基層做起,慢慢還是能混大的……”

王勃果斷謝絕了:“別人做官越做越大,我特么做官越做越小,還差點丟命。這檔子事情不要再提,說多了都是淚。”

遭蛇咬了后,這下徹底不敢想繩子了,想起都怕。從此王勃徹底斷了對仕途的念想。

哎,他終究是大唐無法得到的優秀人才。

劫后余生之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漂洋過海去交趾(越南河內)探望被自己坑慘了的父親。

沒錯,他老爸正是被他連累遭此流放,那時候的越南新馬泰可不是什么旅游勝地,而是野獸縱橫,巨蟒出沒的荒蠻之處。也就是說,父親是遭弄去“支邊”了,這才是真正的實力坑爹!

此時,正在打點行囊的王勃,并不知道他即將迎來自己人生中真正的巔峰時刻。

哪種情況?你完全不能想象,是那種巔峰到光芒萬丈,力透千古。

大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籌備了很久,終于動身,前往交趾探望父親。

這次出行,他放下了思想包袱,邊走邊玩,每到一個新地方,都順便旅游散心。所幸,大唐的旅游景點,都是免費的,不管什么級別(皇宮除外)。

這年秋天,正好路過洪州(南昌),既然到了南昌,必須要去一趟天下聞名的滕王閣。

說起這個南昌滕王閣,可大有來頭。他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話說大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被封于山東滕州,為滕王。他在滕州修建一閣樓,名曰“滕王閣”(現在已經完全木有痕跡了)。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南昌)都督,由于思念故地滕州,就在新的工作地點又修了一座“滕王閣”。

這座建筑,經歷了時間的風雨,屢毀屢建,截至如今,共搞了29次之多。也可謂命運多舛了。

正巧,這一年,洪州都督閻伯嶼花巨資打造的重修滕王閣項目順利竣工,趁著重陽節全國放假的機會,在閣內搞了一個文學派對,邀請轄區的文化人前來參加,帖子發了很多,廣告也張出去了。南昌的文化人,大部分都來了。

聽說王勃正好路過這,他馬上叫人快馬加鞭,發了邀請函。以前要請王勃,還要送重金,還要看臉色,還要瞅機會。現在天王落魄,不用出場費就可以拉來充門面,這單賺大了。

宴會很熱鬧,一頓酒喝了之后,閻都督主動舉杯,發表重要講話:“今天大家高興,都寫了不少作文,寫得很好,既然這么嗨,我打算搞一本詩集,哪位能夠幫個忙,給這本詩集寫個序言啊?”

表面上看來,這個閻都督是想搞一個作文競賽。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這家伙早就內定了。他安排女婿吳子章,提前寫好了一篇稿子,打算在派對上展示,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順便為自己拉粉絲。

文化人都不笨。當地人因為心知肚明,所以裝懵模式瞬間開啟,平常一個個文采飛揚,現在都一個個搖頭表示不會寫。有好事者建議:“不如吳老師試試?”

是時候上場了。吳子章搖頭擺尾,正打算把早已背的滾瓜爛熟的文章默寫下來。卻不料,“啪”的一聲,王勃放下手中的酒杯,高聲道:“同志們,放開那筆墨,看我表演!”

對于這突發情況,閻都督表面笑嘻嘻,心理叉叉叉。意見很大,但又不好發作:“你能耐,你來!我有點醉了,休息會先……”

閻都督到了后堂,越想越氣。尼瑪導演好的節目,竟然遭這小子給攪了。女婿花了很長時間找高手修改好的文章,難道還比不過你這個即興創作?但心里還是有點嘀咕。于是安排手下人:“你們去瞅瞅,看他寫的啥,回來給我說。”

一會兒,手下來報告,他文章的開頭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都督嗤之以鼻:不過如此,老生常談!

另一個手下回來說:他又寫的是: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女婿說:切,這個舅子水平,還跟不上我。

趁著喝茶的空隙,手下陸續進來匯報: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尼瑪,還有這種神一般的操作?都督和女婿開始放下手中的茶杯,無法說話了,意味深長的互看了一眼。

王勃寫得高興,發現都督半天不出來露面,感覺可能傷了對方面子,決定在文章中吹捧兩句: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表達一個意思是:不要以為我情商低,不懂人情世故,你想多了,我其實是根本不在乎。

寫到這里,王勃極目四望,只見遠處天高云淡,澄江如練,波光山色交相輝映,近處則是樓閣錯落,丹漆流彩,一時無限靈感涌上心頭,一句句神來之筆飛逸而出: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臥了個大槽!每一句都是一幅絕美的風景大片!而且,還是動態的!

聽手下人報到這里,閻都督和女婿屁股上開始長刺,再也坐不住了,他們知道一篇千古奇文即將橫空出世,于是屁顛屁顛跑出去見證歷史。

當閻都督看到王勃因感時傷懷寫下“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之時,已經完全忘記了女婿的存在,忍不住帶頭鼓掌:“天才啊,天才!”

然而,接下來王勃并沒有停留在自憐自艾,而是筆鋒一轉: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閻都督此時已經徹底淪落為王勃的粉絲了,提著一只拖鞋給瞪著眼睛的女婿丟過去。

一番揮灑之后,王勃覺得可能差不多了,這些內容估計已經把大家鎮的七葷八素了,意思到位,現在來個謙虛點的結束語:

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翻譯過來就是:

感謝大家創造機會,讓我表演。至于登高賦詩這種高技術含量的事情,就由你們自己搞定。我這只是冒昧地胡謅了幾句,作點引言。接下來,是大家表演的時間,請你們施展潘岳、陸機一樣的才筆,寫出好文章!

大家讀完這篇一蹴而就的駢文,徹底傻眼了:

尼瑪!音律、對仗、辭藻、典故——居然毫無毛病,居然把漢字的美感發揮到了極致!

最特么要命的,是這篇文章有景有事,寓情于理,一篇序文把啥都寫完了。讓我們怎么發揮?怎么發揮?有好多人當場把自己寫好的詩文燒了,打算回家洗洗睡,邊哭邊睡……

一篇限時命題作文,完全木有想到是這種效果,攬漢唐人文成一序,絕江山美景于片言。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其實點點都不夸張。

事情其實還沒有完。

吳子章發現,自己精心寫成并找高手反復修改的文章,還真的比不上王勃的限時命題即興創作。覺得這個臉丟得有點大,多少想挽回一點面子。在眾人交口稱贊之際,他站在前面來說:“兄弟打住,你這文章木有原創版權,是抄襲古人的啊!”

大家一臉蒙圈:“有這種事情?證據呢?”

為了證明這是自己早就讀過的舊文,吳子章憑借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居然把王勃的作文流利地背了出來!

背完之后,他冷笑著盯著王勃:不好意思,我是故意的,有本事來咬我呀?

客人們瞬間炸開了鍋,開始竊竊私語、交頭接耳,懷疑王勃抄襲。那時候還沒有百度,無法上網。真的有人寫了好文章,沒有被發表出來也說不準。

王勃卻很淡定,不慌不忙鼓起了掌:“吳兄牛逼,記性真好!編得也很圓泛,我特么都差點信了。但是,這文章末尾還有一首詩,你記得不?”

吳子章瞬間懵逼了:“臥槽,還有詩?啥子詩?怎么可能有詩?”

王勃微微一笑,深藏功與名:“你不曉得,我曉得。看我給你寫出來。你想要行書、楷書、草書還是隸書啊……”然后捉筆揮毫,文不加點: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

瀟灑寫完,瀟灑停筆。

王勃端起桌子上的酒杯,一飲而盡:“小小意思,我隨意,大家干了!”

現場開始寂靜,死一般地寂靜。這一波連貫性的操作,讓大家驚呆了,竟然連鼓掌都忘記了。

閻伯嶼留意到,最后一句有個“×”,是一個空格,明顯少了一字。感覺很驚異,于是虛心求教王勃:“王先生,你最后那留一個空格,是幾個意思啊!”

王勃說:“給個提示,自己領會。那個空格,就是一個‘空’字。”大家恍然大悟。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不知道什么時候,吳子章已經悄然不見。估計是躲在一邊,早已自個痛哭流涕。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抵制和反對都是卵的。他寫的那篇文章,理論上也應該不差,但由于生不逢時,最終還是沒有發表出來。沒辦法,誰讓他遇到了絕對的高手。

大唐上元三年(676年)冬,年度爆文《滕王閣序》已經刷屏,傳遍了大唐,也刷到了長安。長安城里,到處傳誦著《滕王閣序》,就連耕田的老農民都能背上兩句。

這一日,唐高宗在推薦書目中,讀到了這篇序文。當他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時,也不禁狂拍大腿:臥槽,寫得好!

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

他又讀到后面的《滕王閣詩》,更是連聲贊嘆:“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

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斗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

于是問身邊工作人員:“王勃現在哪,快把他找來,朕要跟他合影求簽名!朕要召他入朝!朕要讓他當官!朕要請他吃飯喝酒……”

旁邊的太監支支吾吾:“那什么……難度有點大,找不來了啊……那個……這個……人已經掛了哎……”

皇帝這才得知,就在數月前,王勃到了交趾,見到了他的父親。在返回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雖然被救上,卻因驚嚇過度而死。被埋葬在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人沒回了,已經硬了。

渡海溺水,驚悸而卒。

皇帝一瞬間淚眼模糊。你娃才27歲,居然掛了。你文章寫得那么好,為什么不學會游泳呢?皇帝不免覺得甚為可惜。

民間小道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大家都知道了。

27歲就這么猛,如果他能夠活到72歲,不知道會猛到什么程度。這才是初唐啊,照這個節奏走下去,你讓“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和“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的杜甫還怎么出場?

所以,有民間傳說說,是天上的玉皇大帝看中了王勃的文章,把他召去當秘書、寫材料了。玉皇大帝給他安排了一個空位,正好做神仙,過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

但也有傳說說,人一輩子享受和奉獻的所有,是有定數的。王勃這一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美輪美奐的《滕王閣序》,耗盡了他一生的時運,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再活下去,閻王都不知道怎么交代了。

據說王勃死后,還念念不忘《滕王閣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當人們走過他的墓前,就能聽到他的魂靈在墳墓中反復吟誦。一次,一個秀才經過王勃的墓前,又聽到墳墓中在吟誦。

秀才想了一會兒,對著墳墓說:“這句子好是好,只是還不夠精練,要改成‘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好嗎?”從此以后,人們再也聽不到王勃的魂靈在墳墓中吟誦這個句子了。

關于初唐四杰的排名順序,爭論很多,有人說是王、楊、盧、駱;有人說應該是王、駱、盧、楊。但不管怎樣,一千多年來,沒有任何一個評論家敢不把王勃排第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奈何天妒英才!只這一句,就足以讓歷史從此定格在那個千年前的午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247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2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36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0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4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9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87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62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0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56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55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77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6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7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8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89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16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 到仙居游學的報名信息發出去幾日,有些家長的回復依然是“不確定”,因何不確定,孩子放不下,擔心孩子在家生活會無序...
    琴素親子閱讀 271評論 0 3
  •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而有時卻又不是,因為家庭,我們不得不去屈服一些東西,甚至有時要以放棄理想為代價。
    李俊宸閱讀 319評論 0 0
  • 有一種力量,鼓舞著我們在危難時刻幫助朋友,這就是友誼。友誼可以使一個人放棄自己的生命去救他的朋友。這本書中...
    桔與梗閱讀 503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