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應試教育逼得中國虎媽成群,那么歐美名校的錄取標準也讓加拿大活躍著一群很拼的虎媽。要拿到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必須學業頂尖,音樂、體育、美術獲獎,同時領導力和社區服務有可圈可點表現。考試的精確性需要大量重復性的應試訓練;音體美獲獎背后是成年累月枯燥練習,名校之路需要忍耐和吃苦精神,指望孩子憑著自己的興趣和毅力能走多遠?
所以,只要你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你就不得不變身為虎媽,全面介入孩子的學業和才藝興趣的發展過程,不同程度地采用強迫的方式,讓孩子勤學苦練各種知識和各門技藝。加拿大虎媽形形色色,其中尤以中國虎媽和白人精英虎媽最為典型,兩類虎媽各有特色,相互競爭,是加拿大虎媽群體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線。
中國虎媽最注重學習成績,功課全A是基本要求。中國孩子課后補習非常流行,學業普遍優秀,各種天才班和排名頂尖的公立學校已經有被中國孩子承包的趨勢。但中國虎媽并不滿足于此,不僅優秀還要超前。虎媽們從中國帶來數學課本和習題冊,充分利用中國的數學優勢,加強數學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再加上各種數學興趣班的高強度訓練,中國孩子數學程度遠超其所在年級水平是普遍現象,加拿大各種數學科學獎項也大都被中國孩子收入囊中。
加拿大還有一些法語學校,原本主要是滿足英法雙語家庭的需要,但卻勾起了中國虎媽們一顆貪婪的心:多一門語言,多一種競爭優勢,英語、法語和中文一個都不能少,越來越多中國孩子涌入法語學校,孩子們在學校英語和法語齊頭并進,周末假期再去中文學校,為將來進入名校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
中國虎媽并不希望孩子將來走上藝術道路,但名校需要藝術特長和各種獎項,于是中國孩子鋼琴、小提琴、繪畫全面開花。在虎媽們的威逼利誘下,孩子們每天練琴長達幾小時,不準看電視,不準出去玩。一位加拿大鋼琴老師告訴我他的兩個孩子都沒有學鋼琴,因為沒有興趣,他不明白那么多中國孩子明明不喜歡鋼琴,為什么還拼命練,但自從中國人來加拿大越來越多,可把他那幫窮藝術家朋友們給樂翻了,原來沒有工作的很多人,現在忙得學生都教不過來了。一家美術興趣班的老師告訴我,中國家長給他們很大壓力,因為中國家長非常關注孩子能不能獲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中國虎媽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驚人毅力和堅持下,中國孩子幾乎包攬了加拿大各種音樂和美術競賽獎項。
白人精英虎媽最注重孩子的領導力,她們認為體育是培養孩子的意志品格和領導力的最好方式,當然體育出色也是進入名校的最佳途徑,同時還可獲得豐厚的獎學金。白人精英虎媽們的孩子大概三歲開始就嘗試各種體育項目,包括冰球、壘球、游泳、籃球、橄欖球、滑冰、滑雪、棒球、足球、網球等等,五歲以后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天賦再選擇其中幾個項目深入發展。
如果說中國虎媽的孩子個個都是學霸,那么體育則是白人孩子的天下。我女兒所在的學校是加拿大歐裔為主的一家頂級私校,歷史上就出過幾個奧運會冠軍。她的同學雖然還只有三年級,但孩子們各種球類冰上運動等十八般武藝樣樣拿得起,很大部分同學在一些項目上已經進入了比賽性訓練階段了。
其中一個同學三歲開始訓練體操,五歲進入競賽性訓練,每周訓練五次,大大小小的比賽已經參加了很多,今年暑假還要到美國受訓和進行頻繁的比賽,將來的目標是奧運會拿獎。
體育項目的訓練需要強大的資金后援,這也就是為何中產以下的白人媽媽們放棄當虎媽了。很多精英家庭的周末都是在體育俱樂部度過的,這里有一流的體育設施和世界頂級教練。但加入體育俱樂部首先需要支付一筆昂貴的會員費,然后每年根據使用的體育設施和私人授課時間再收取不菲的費用。進入比賽階段后,費用更是驚人,常規訓練和賽前訓練的私人教練費用、場地租金、各種比賽旅行費用等等,沒有響當當的財務支撐,這個虎媽是當不起的。
體育訓練還需要虎媽們的好體力,白人精英虎媽對體育的投入實在讓人嘆服,虎媽們有CEO、CFO、著名律師、科學家、醫生、銀行高管等等,工作非常繁忙,家里一般都有保姆,但是虎媽們都盡量爭取親自陪同孩子比賽和訓練。清晨天還沒亮,白人精英虎媽們開著5人座或7人座的中型面包車出發了,車上坐著老大、老二、老三,車后座被各種訓器材、運動服裝塞得滿滿的,將孩子送到各大訓練場地后,虎媽再去上班,下午接了孩子放學后,匆匆在車上吃個三明治又要奔赴訓練和比賽場地。
周末通常有更多比賽,有時還要去別的城市甚至出國比賽。都說中國虎媽的孩子們辛苦,但是白人精英虎媽的孩子們也很少有娛樂休息時間。我女兒的同學都很忙,很難約到一起玩,尤其是冬季滑雪季節,小朋友的周末都是在訓練和比賽中度過的,各種聚會包括冬季過生日小朋友們的生日派對通常都會推遲到春天再舉行。
和白人精英虎媽相比,中國虎媽在社會經濟及文化上明顯處于劣勢,沒有語言優勢和人脈背景,對加拿大教育體系也不完全了解,完全靠辛苦學習和努力工作在異國立足,為了讓下一代更出色,過得比自己更好,中國虎媽普遍患有教育焦慮癥。
這種焦慮首先表現在對名校的過度重視,虎媽常常會因為孩子進不了心儀的學校而煩惱不已,甚至到了極度敏感和脆弱的程度。一家華人機構請我去做一個加拿大教育體系介紹的講座,他們注意到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私立學校的目標是培養精英,便提醒我講座中不要宣講這個觀點,否則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和質問:你憑什么認為公立學校畢業就不能成為精英啊?公立學校不照樣有考上常春藤的嗎?我們的孩子在公立學校不是很優秀嗎?
中國虎媽焦慮的表現之二就是愛攀比。一份加拿大老師如何評價中國家長的調查指出,加拿大老師最害怕中國家長兩點,一是喜歡問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這讓老師們非常為難,因為這在加拿大是隱私。
第二,孩子成績如果不能得A,有可能去質問老師,老師得費一翻功夫解釋勸慰。再看看微信中滿屏都是孩子的作品和才華展示,那是虎媽們在焦灼地期待著大家的贊美。帶孩子外出最怕遇上中國虎媽,她們常常迫不及待地炫耀自家孩子,那份滔滔不絕和沾沾自喜,讓人壓力倍增,感覺自己的孩子就是個loser。
中國虎媽的焦慮表現之三就是喜歡窩里斗。中國特色的窩里斗在虎媽身上表現得淋漓極致,一些虎媽們嘴上說著到加拿大就是讓孩子有個開心的童年,不要學得那么狠,背地里卻暗暗使勁,甚至孩子看什么書,上什么樣的課外班也成為秘密武器。一位朋友曾經跟我抱怨因為虎媽鄰居向她隱瞞報考信息,讓她兒子錯過了一所很好的學校。
白人精英虎媽雖說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優勢,但面對近年來中國虎媽的來勢洶洶,中國孩子的品學兼優和日益杰出的表現,白人精英虎媽們也開始焦慮了。
首先是主流媒體含沙射影地批評中國孩子高分低能,認為中國孩子未來只能從事科技、工程、醫療生物、財會等技術性工作,進入政界或者是各行各業的高級管理階層則是鳳毛麟角。白人精英虎媽們酸溜溜地說,分數的領先并不一定帶來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曾經參加過一個關于教育的座談會,主席臺上都是加拿大社會成功人士,企業家、議員、著名律師、醫生、教授等等,臺下基本都是白人精英父母。一位著名的商學院教授抱怨道,他無法理解他那些印度和中國學生為何那么看重成績,他們永遠都要考第一,把時間都花在考試上還能做別的事情嗎?他們還能發展自己別的能力嗎?另外一位教授則半開玩笑地說,分數有什么用?學生想要多少我給多少。全場立刻會心地哄堂大笑。
但是,不管怎樣,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孩子的高分確實成為他們孩子進入名校的障礙,白人精英虎媽們也開始為成績憂心忡忡了,她們也開始讓孩子進入課后補習班了。她們知道中國孩子越多的學校,他們的孩子拿A的可能性越小,所以盡量避免去中國孩子多的學校。在為孩子選擇大學的時候,也要選擇中國人或者說是亞洲人較少的學校,因為本科成績會直接影響到日后法學院和醫學院等專業的申請。
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等各大體育賽事頻頻獲獎,白人精英虎媽開始深感不安,好幾個媽媽們都來向我打聽為何中國人現在體育這么好,因為已經是學霸的中國孩子如果再成為體育精英,那還有他們的活路嗎?我告訴她們中國體育精英是被挑選后由政府出錢培養出來的,她們瞪大了眼睛,又羨慕又驚訝:這天底下還有這樣的好事啊?!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完成一個從依賴父母到依靠自己的轉變,孩子通過不斷尋找和發現自己,逐漸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進的動力,從而不斷地變得獨立,這是一個漫長的自然發育過程。
虎媽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利用家長權威為孩子強行制定人生道路,強迫孩子在學習和才藝上拔尖,破壞了孩子自我感覺的發育過程,孩子可以成為優秀的名校生,但很難說是充滿自信和獨立的人。
但不可否認的是,激烈的名校競爭已經越來越成為一項高度專業化的戰略戰術制定和實施過程。學校的選擇,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該學習什么東西,從事何種社區服務,什么時候考級、獲獎等等需要父母的精心組織、規劃,安排和挑選。這是一個環環緊扣的過程,稍微疏忽就會比別人慢幾拍而敗下陣來。具體來說,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習相對輕松,必須抓緊時間音體美等特長發展,把該考的級都給考了,主攻的藝術、體育項目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比賽經驗和較好的成績。進入高中階段,就要全力以赴、心無旁騖地申請大學了。學習成績要全校排名前十,同時盡早準備SAT考試和AP課程,確保拿高分;還要在各種學術大賽和體育藝術中斬獲大獎,在精心挑選和設計的社會活動中嶄露頭角。
專家們說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人生和尋找未來發展方向;要讓孩子通過走彎路、試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但是,如此激烈的名校競爭能允許孩子浪費時間在迷茫和尋找上嗎?所以,某種程度上說虎媽是被名校競爭逼出來的。
話又說回來,名校真的那么重要嗎?那些經過虎媽周密規劃和全盤包辦進入名校的孩子,當他們獨立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時,常常會由于缺乏自主做決定的勇氣和信心而陷入迷茫,名校未必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人生。
一位哈佛一年級女孩的一番話讓我印象深刻,她進入哈佛后最大的挑戰就是每天面臨無數的選擇,包括如何選課和確定自己的專業,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如何選擇社團活動和課外興趣俱樂部,如何選擇朋友等等。這些選擇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她今后會從事什么職業,擁有怎樣的生活,她一時間不知所措,曾經包辦一切的父母此時已經無能為力。所以她的體會是能否進入名校不重要,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擁有規劃自己人生的能力,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在人生的各種關鍵時刻知道如何進行抉擇,并勇于追求自己所熱愛的東西。
確實,上帝賦予每一個孩子以特別的個性和天賦,孩子順著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而不是父母設計好的程序而自然成長,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就我所見,大部分加拿大父母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他們的孩子也許已經輸在名校的起跑線上,但不一定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