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到達忘我狀態(tài),并因此得到內心秩序和安寧的時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心流】
? ? ? ? 人類感官上的快樂,是基于實用的價值,如果無法抗拒誘惑,或被欲念糾纏,心靈得不到控制,最終會在反自然之下而自作自受。
? ? ? ? 米哈里的積極心理學開山之作【心流】的這一觀點,似乎和老子【道德經】的觀點相互呼應、印證,只有“自然”的快樂,才是真幸福,強求的滿足會轉瞬即逝,就像及時行樂,從云端的迷幻中摔下到現實的空虛。
? ? ? 【心流】告訴我們,要在有序、有限的自然法則下,心靈才會平靜,否則,人就會通過外部環(huán)境,以感官刺激的方式來滿足狂躁的欲望。
? ? ? ? 脫離了秩序、界限,也就脫離了幸福這個輻射圈,再大的權力或再多的金錢去享受花天酒地,雖然可以達到忘我狀態(tài),但不會得到內心的安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 每當資訊對意識的目標構成威脅,就會發(fā)生內在失序的現象。......這種狀況若持續(xù)過久,對自我將造成嚴重的損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實現任何目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哈里【心流】
? ? ? ? 二十多年前,網絡、信息還沒有今天這么發(fā)達,沒有像當下每一天的海量信息,通過社交平臺來淹沒人的思想世界。
? ? ? 【心流】的作者就在二十多年前研究發(fā)現了這一困擾人類的精神現象。
? ? ? ? 專注才能獲得幸福感,而專注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許成了奢侈,在如此前所未有的花花世界里,因為欲望深不見底、永無止境。
? ? ? ? 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里,保持專注,是極少數,所以稱為精英。
如果內心秩序是堅固的盾,那么海量信息就是矛,也可說寧靜是盾,欲望是矛。
? ? ? ? 是盾堅呢,還是矛利?這取決于堅守內心秩序的信心,以及分辨信息的利弊,更是你的專注能否到達忘我之境。
? ? ? ? 比如你戀愛了,你會忽視除“談情說愛”之外的一切東西;
比如你沉浸在一本書里,你當然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 ? ? ? 讓你專注做一件事的例子很多很多,你能做到了,鋪天蓋地的信息就會被屏蔽。
? ? ? ? 如果做不到,也許會讓你煩悶、憂郁、甚至造成精神失衡。
? ? ? ?“心流”一詞有些抽象,用“忘我”來理解,或許具象一點。
? ? ? ? “忘我”是在不知不覺中,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自然就會產生暖心的流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 開始時靠目標證明努力的必要,到后來卻變成靠努力證明目標的重要性,登上山頂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證明了我們爬過山,爬山的過程才是真正的目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哈里【心流】
? ? ? ? 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努力,如果其目的是為了得到報酬,那么,你的努力以及你的專注會被欲望控制,你喜歡做的事,是因為這件事的結果能給你帶來某種獎勵,這就違背了【心流】的核心價值。
? ? ? ? 鄭重選擇后的努力,是否真的就是自己的愿望呢?
? ? ? ? 也許是在被動下做出的;也許是在權衡利弊后做出的選擇。
? ? ? ? 總之,最終這個目的,一旦到達了,有可能沒有真正握在自己的手里,說不定是在階級最高層的如來掌心里。
? ? ? ? 透過這一點,似乎看到了【心流】也同其他一些哲學家、心理學家的共同觀點:
? ? ? ? 其實就是過程重于結果;
? ? ? ? 享受過程,不在乎結果。
? ? ? ? 專注的目的,不是為了結果的幸福,而是在專注的過程中,享受幸福。
? ? ? ? 就像本人當初開設讀書筆記公眾號,希望被更多人關注,是一種心底的愿望,但記錄與經典的孤獨交流對話,才是初衷。
? ? ? ? 所以,關注的人多少與否,已經不重要;
? ? ? ? 重要的是,本心與他心之間的流動,像樹葉與樹干在風中相互呼吸、反饋彼此由風中傳遞的氣息。
? ? ? ? 但是,這種氣息會不會變味呢?
? ? ? ? 當然會,如果人為的破壞了秩序,大氣流影響氣候,大趨勢帶動潮流,大環(huán)境控制自由。
? ? ? ? 不管什么時候,你總是處在身不由己之中。
? ? ? ? 因此,你還看重什么目的呢?目的只不過是阿Q精神,過程才是你活著的證明。
? ? ? ? 活著,你可以思考他人和自己,去了,誰也不會思考你,連風都不會,她只會帶走你活著時的思緒,這就是注定的秩序。
? ? ? ? 遵守這種秩序,雖然和孤獨為伍,但不會變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我們實際上面臨的很可能是三種選擇:空虛無聊、尋找膚淺的刺激因而不能真正擺脫空虛,對某種活動上癮。或許癮是幫助現代人解決這一尖端問題的歸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哈里【心流】
? ? ? ? 幸福來源于成就感嗎?
? ? ? ? 完整的回答這個問題,還真不容易,有很多角度,很多論據,都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給出答案。
? ? ? ? 從【心流】作者的觀點,我理解為:在專注于一項事物中,自動屏蔽了一切影響心靈安靜的外在誘惑,讓這些誘惑成不了貪欲的火種,否則,你將自作自受。
? ? ? ? 你只專注于小橋下流水與你的互動,無需理會橋上行人的搭訕。
? ? ? ? 單純的成就感,似乎也不能帶來幸福,比如有些關于復仇的劇情、案例,是在痛苦之中、復仇之后產生的一絲快感,這種快感,會瞬間被悲痛淹沒。
? ? ? ? 也許一笑泯恩仇還能帶給你幸福,至少,這一笑有心靈的流動,而復仇呢?只是單向的發(fā)泄憤怒,反饋給復仇者的是:報復和失落,以及悸動。
? ? ? ? 心流的最佳狀態(tài)是什么?
? ? ? ? 是和一切積極的、自然的事物,做無言的交流,把專注的一件具體事物,當做一件美妙的作品,一動心念,揮灑自如。
? ? ? ? 把一生的過程,當做游戲,里面流動著音樂,動聽、有趣。
? ? ? ? 可以“游戲人生”,但不要讓人生游戲你。
? ? ? ? 肚皮的溫飽容易解決,精神上的溫飽呢?那就得選擇一條路,哪怕一個人孤獨的走下去,也不會迷失在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