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類搭載《金剛經》這艘智慧之船,從缺憾的此岸到達了理想的彼岸。那么。人類在彼岸又是何種狀況呢?
? ? 首先。就個體來說。生活在彼岸世界的人是自覺的人。這相當于儒家的智者形象。《金剛經》自始至終強調般若。強調大智慧,既然能從缺憾的此岸到達彼岸。那么對于個體來說必是自覺之個體。覺 者,悟也,覺了生存之道,悟了人生之真諦。覺悟不是看破人生。而是了解了人生。經般若大智的洗禮,破除了所執的四相四見等妄念.降伏了無明之妄心.恢復了本原清凈之真心自覺者不會再迷執于四相和四見等妄念,因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我相即是假相。“我”是緣聚則有,緣散則無。對我相的迷執.就是對假相的迷執。同樣,對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迷執,也是對假相的迷執。用南懷瑾先生的話來說即“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和的虛妄相,不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自覺的人也不會迷執于自然生命的長短。不迷執于自然之生命.并不是不珍惜自然之生命。相反,《金剛經》乃至佛教所體現的精神是珍惜自然之生命。“佛陀設教的目的是希望眾生獲得現世樂、來世樂、涅檠究竟樂。但我們要知道.無窮的過去是以現在為歸宿,無盡的將來是以現在為開端,因而,在佛教中,更重視當下生命的改善。無論是生活還是修行,都建立在珍惜當下、把握當下的前提下。而這也正符合佛教的因果原理。由如是因感如是果,我們希望有美的未來。應認真對待現有的人生、現有的每一天。”濟群法師的這段話可以說是自覺者對其自然之生命的寫照,也可以說是《金剛經》對彼岸世界個體精神狀態的構想。其次。就群體而言,生活在彼岸世界的個體應該是覺他的人.這相當于儒家仁者和勇者的形象。覺他,即是使他人覺,使他人悟。自覺者并非無情,只是不迷執于情。從菩薩的含義我們可以知道覺他者的含義。“菩薩有三義:①以自利而言,覺己分證,卻任余有情識。②以利他而言.說法度生,可以覺悟有情。③兼自利與利他而言,上求佛覺,下化有情。’覺他既是利人也是利己.這是就群體關系來說的,單個個體也無人可覺。三十二品的《金剛經》有多達十品提及布施.從財施到無畏施到法施。這無疑是覺他的表現。從釋迦牟尼佛的舍身飼虎、割肉貿鴿。到地藏王菩薩的“眾生度盡。方成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中可以更好地知曉覺他的含義.這也是彼岸群體關系的一種寫照。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人余涅榘而滅度之。”這既是佛祖覺他之意.也是平等觀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