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教育與科學精神
7~11
史蒂芬.科爾《科學的制造》:科學從“硬”到“軟”,大致是這樣排列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經濟學、然后或是政治學、社會學,或是社會學、政治學。所根據的標準有:1.高度發展的理論高度編程化。2.量化。3.對理論方法問題的意義個人成果的意義等具有高度共識。4.理論可作出預測。5.知識老化速度快,表明知識在積累。6.新知識增長快。
如果按上述標準衡量一下教育,會發現教育與“硬”科學確實相距甚遠。但我認為教育可以算是科學,但是它應該處在科學最軟的那一端,它沒有數學的硬核或者硬核極小,它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上,教育可以走向科學,可以增加其科學性,但教育不可能科學化,不過軟不等于低級,軟與軟不同,稀泥是軟的,橡膠也是軟的,現在的教育就軟得像稀泥,沒有形狀,而我們的任務是把它變成橡膠一樣的東西。軟還是軟,但畢竟有模有樣。
科學是動態的生機勃勃,永遠前進,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否定自己,而且是有根有據的否定,他有一套自我更新的機制和檢驗標準,大家都要遵守,誰也不能忽悠。如果我們教育者不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質疑的習慣,不了解科學特有的“發現錯誤的機制”,則他們長大后永遠不會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科學,他們就只會享受科學研究的成果,或者不過記住了一些“科學知識”,而無法具備科學精神,他們將永遠是科學的門外漢。
真正的科學精神與我們許多人通常理解的“科學”“不科學”差別是很大的,如果沒有批判思維,沒有糾錯機制,沒有邏輯思維,沒有驗證意識,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科學”往往只是招牌而已,科學是一種認識世界的特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