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1915字,閱讀時間:5分鐘
經過去年的一番糾結,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做出選擇了,本來是不再糾結于是選擇私立小學還是公立小學了,但清明節期間和資深退休老師聊天時又聊起這個話題,于是又對自己的選擇進行了復盤,并覺得有必要把這次的選擇內化成自己的原則。
資深教師給出的建議是選擇公立學校,原因是公立學校的老師是經過篩選的,更負責任。我很贊同這個觀點,也相信公立學校的老師因為經過長時間的選拔,有成熟的監督制度在,而且也經過這么多年的檢驗,有可能比私立學校的好,不然怎么私立學校都去公立學校挖老師呢。
但問題是,選擇學校主要看老師,這個一直被我們認為正確的道理,真的無可挑剔嗎?
我們原來的認知是這樣的:好老師更負責,更關心孩子,理所當然的對孩子的教育環境就會產生積極的作用,而且老師的作用要比學校的重要,因為畢竟真正和孩子緊密聯系的是老師,而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學校。這也是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包括直到前不久我也一直堅信正確而奉行著的道理。
說服自己推翻這個道理很難,在講我得出的結論之前,先要講講電影和一本書。
我很喜歡看電影,以前基本每部上映的電影都看,但后來的電影多了,所以就只看那些喜歡的演員演的片子,比如成龍主演的,李連杰主演的……再后來就只看自己喜歡導演拍的片子,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馮小剛導演的……
但用這種標準選擇有很多問題,因為演員和導演會老去,而且水平也會發生變化,比如張藝謀的片子。
所以最后選擇看哪部電影變得很難,直到我讀到了一篇文章,作者講他選擇影片的標準是看制片公司,這個觀點我也不完全贊同,但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選擇的標準,我覺得很有參考意義。
選擇制片公司的原因是因為每個制片公司都有它自己的偏好和標準,當然不是指好萊塢六大公司,那些公司追求大而全,每年會拍很多部不同類型的影片,是不能簡單篩選出喜歡的影片的。
作者是選擇一些中小型制片公司出品的影片,因為制片公司會按照其自身的定位來篩選合適的導演和演員,拍出的影片往往更容易符合對應觀眾的喜好。
其實道理就像你選擇某一品牌的用品,比如服裝,如果你喜歡H&M的風格,買衣服就去它的店里就好了,不用逛完商場里所有的服裝店,這樣就幫你進行了篩選。所以我后來也開始用這樣的方式來篩選電影了,結果還不錯。
另外要說到的一本書是《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這個影響可就大了。
“可汗學院”前幾年很火,很多人當時就看過可汗的TED演講,但這幾年好像聽不到大家談論它了,就像其他很多流行過的TED 演講一樣,慢慢被淡忘了。
我當時也看過可汗的教學視頻和采訪,坦白說對他的教學方法很佩服,但是后來他講到的教學理念就不是很相信了,因為覺得現有教學制度的存在必然有其意義,也懷疑是否有必要全面的改變現行制度。
但《翻轉課堂》這本書卻把我震到了,書很薄但更系統的講述可汗的教育理念,而且內容濃度很高,可以說是“能把你震撼到哭的一本書”。但這里只談論其中涉及學習和教師作用的一些體會。主要是講兩個重要理念:
第一, ?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的責任應該由學習者承擔,學習的進度應該由學習者自己掌握。
第二, ?教師的重要性體現在花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更具體的表述就是花在每個學生身上解答他的疑惑的時間,而不是在幾十或者上百人講課所花的時間。
如果再理清了這兩個理念,我們就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結論:
1, ?應試教育制度本身是錯的。它違反了人類學習的進程,因為它的學科劃分和考試制度割裂的各個知識點的聯系,最最重要的是它破壞了學習本來就是學生的責任的這個事實。
2, ?選擇的標準不是看這個學校是叫“公立”還是“私立”(或者“民辦”),很多“私立”或者“民辦”的學校還是采用應試教育制度。
3,選擇的標準不是看“老師”而是看“制度”,在應試教育制度下,老師越負責,越破壞孩子自主學習,越會灌輸而不會耐心引導。如果是在“真實奉行自主學習”的學校中,當然要選擇好的老師,但現實中“真實奉行自主學習”的學校基本就是沒有的,所以也沒辦法再篩選了。
4,目前現有的主流教育制度,包括歐美所謂的精英教育都還不能完全符合“真實奉行自主學習”這一標準,我們只能在“矬子里面選大個”,只能采用可衡量的標準找一個制度上最小破壞“自主學習”的學校。
5,社會上并不缺乏好老師,哪怕想要獲得全球頂尖的老師授課,現在也可以很容易通過技術手段得到,比如慕課;反而缺乏的是“成熟學習者”,而這需要在少兒教育中培養。
所以最終淘汰公立學校的原因不是老師,不是課程,更不是高校錄取率,而是學校是否能培養出具有持續學習能力和意愿的“成熟學習者”,雖然私立學校也不能達到,但至少有部分是接近這一“最小必要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