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這代人,陸續都開始面臨上一輩漸漸老去的現實,隨著自己能力和閱歷的增長,再加上那句可怕的“子欲養而親不在”,身邊的人都開始有意識的找機會“孝順”父母,可在與父輩相處的過程中,多少都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問題,這種問題其實是源自彼此訴求的誤判。
前幾天,老爺子作手術,趕回老家陪了一段時間,陪二老聊了不少,聊起孝順,我說我是孝而不順,兩代人生活和成長環境完全不同,對事物的判斷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差別,大家回想下父輩們接觸微信后轉發的朋友圈就明白我說的意思了。
孝,善事父母,順,從父母意,前者自當如此,后者則有個度的問題,過了,就是愚孝了。
就好比父母覺得日本人都不好,見了日本車就要砸,我自當游說制止,解釋緣由,但如果父母只是瘋狂的愛看抗日武俠片,那就隨了二老心意,這其中就是“順”的度。
到了我們這歲數,手里多少都有點積累,想起遠在故鄉的父母,第一反應就是給錢,這會兒肯定有憤怒的青年會指責說“父母需要的是陪伴”,可實際情況通常是兒女回鄉前幾天稀罕的跟什么似的,不到一個禮拜就開始嫌耽誤他們麻將撲克廣場舞了,可別低估他們豐富的晚年生活。
東方的哲學,講究個中庸,說白了就是個度,說到度的把握,首先就需要對這人或事兒要有足夠的理解,孝順也不外如是。
說著說著感覺像是在總結方法論了,但其實真的如此,孝順的手段是有高下之分的,手段施在二老的癢癢肉上,就事倍功半,拿我自己距離說吧。
▌關于給錢
到了我父母這個歲數,大多數都開始了退休的晚年生活,每個月退休金領著,其實啥都不缺,你給多少錢二老也是照著日常開銷花,最后還是都給你攢著了。所以大概25歲之后,我就不給家里錢了,反正給也不要,索性每年回去就看家里缺啥就買啥,愛看抗日電視劇是吧,換大電視,裝光纖,配電視盒子,想怎么看怎么看;年貨太多沒地兒放,再添一臺冰箱,錢其實沒多少,但老兩口樂呵半年,家里來客人就跟人吹“電視兒子給買的,還有冰箱,可能裝東西了。”你要是真給個十萬二十萬,可沒這效果,這就是父母的癢癢肉。
我媽是個對互聯網、科技完全無感的人,至今還用老家當地商業銀行的存折,連銀行卡都不用,電話費、水電煤都跑銀行排隊交,后來我全給綁了自己的支付寶代扣,后來覺得老人出門溜達去銀行也是個鍛煉,所以就單放個最便宜的水費出來讓她跑一趟,結果呢,還是見誰跟誰吹“我們家日常這些費用都是兒子給辦了”。
老家有幾套房(5000均價的小城),在收租,老媽時長跟我嘮叨說快到這個月交房租的時候了,言語中喜悅外露,老人家倒真不是為了那幾千塊錢,他們這代人對于每個月的進項有一種執拗的欲望。如果真的給她100萬,估計她也就開頭樂呵個把月,就替我存起來該咋過咋過了,可要是給他換成我們老家的三套房子,每個月收租,那她的樂呵勁兒,就連綿不斷了,不用責備老人家沒出息,父輩們都辛苦了幾十年了,經歷過匱乏的時代,需要這種安全感也很正常。
總之,給錢表達孝順的方法有很多種,效率最低的就是給現金,多了解了解父母,把錢花在刀刃上。
▌關于陪伴
這個話題有點政治不正確,但我真覺得兩代人之間是有代溝的,這種代溝表現在對于事物價值的判斷,對于生活方式的理解,甚至已經不太契合的生活習慣,基于各種客觀條件,這些問題難以填平,所以我們這個年紀大多數的久別重逢,都只維持在開頭的喜悅,迅速的會向各種彼此遷就上演變,自己不舒服,老人們可能也別扭,所以一直以來我陪伴父母的秘訣都是“少時多次”,每次時間縮短,根據父母思念的強度,適當的提升頻次。
▌關于心意
傳統的孝道文化,對于老一輩其實有比較深的影響,父母對于兒女的期望不僅僅體現在望子成龍上,還有就是子女對老一輩的反哺,我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媽總喜歡執拗的一遍遍問我“我老了后,你養我嗎?”現在想起來這句話跟自己老婆的“你愛我嗎?”一樣,父輩們需要情感上的寄托,在親情上也同樣需要“安全感”,而所謂子女的心意,其實就是不斷的加固這層“安全感”,方法和手段有很多。
每周固定時間給家里電話,聊聊家常,問問近況。
節日、生日都做好提醒,提前準備問候、禮物,禮物總好是花心思而不是花錢的。
給父母寄一些吃的喝的用的,哪怕他們不見得都受用。
避免報喜不報憂,分享你的成就和喜悅,也適度的透露你遭遇的小困難,讓父母感覺自己仍被需要。
父母平時有什么愛好就多跟他們交流,我就總給老爺子推薦最新的抗戰片,問我媽斗地主多少分了,給她充Q幣,沖高分。
總之一句話,不要吝嗇表達你對父母的掛念,用各種方式去傳達你的情感。
尤其是已經扎根于外鄉的這批80后,想想看跟父母見面的機會還有多少,人不在身邊,心意就必須常伴,別讓親情放涼了。
其實孝順這事兒,一句話根本講不明白,嗯,沒錯,我當了回標題黨,就寫到這兒吧。
題外話:
老爺子生病手術,加上自己也在12月例行病了一場,基本上脫離了工作前線,所以沒再寫運營方法論,分享一篇自己的小感慨,想來看運營方法論的同學們可別脫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