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裝臺》剛剛完美收官,這一步接地氣的由影視陜軍打造的煙火氣息十足的電視劇豆瓣評分8.4,本人認為還應該再高一些,評分過9一點兒也不過分。
打開瀏覽器,對于這部電視劇的各種論述的文章很多,角度不同,言論也會不同,沒有褒貶不一,是叫好聲一片。我看到的似乎只有一篇文章寫得是批評言論,意思是說電視劇沒有表達出小說想要表達的人性深處的東西與現實生活的殘酷與慘烈。我也給了這個言論一個批駁的理由,我認為電視劇的受眾與書籍的受眾不同,不會像書籍那樣讓人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人的心靈在文字中苦苦熬煉,電視劇只要做到讓觀眾移情已實屬不易。接著,讓我這個每天都要穿過城墻,繞過鐘樓好幾次的西安人發自內心的對這部電視劇品評一番吧!
首先,真實。劇中張嘉益飾演的主人公順子蹬著三輪車穿過西安的大街小巷,這個情形其實在西安的各個巷子里到處都有,多少年來都這樣。他們不分春夏秋冬,蹬著三輪車,主要是拉貨,拉電器,沒事兒了蹲在車子邊上打瞌睡歇腳,在小攤上吃一碗褲帶面。在還沒有拆遷的城中村里隨處可見。沒有人關注過他們。城中村租房子的多,有人會搬家,行李也都不多,就會叫他們,一般10塊20塊的,他們一般都會幫忙將東西搬上樓,接過錢,轉身就走。這部劇卻將這樣的一群人搬上屏幕,做了主角。還有已臟亂差著稱的城中村,一直都與前幾年盛行的高大上的“”霸道總裁愛上我”為基調的劇目格格不入,與玄幻劇,懸疑劇職場劇更是沾不上邊,但是這些劇的受眾,很多都是住在這樣的城中村里,在這種煙火氣息十足,擁擠又有些俗氣的氛圍中開始他們的第一份工作或者第一份感情。相信在凡是在西安高校畢業的學生或者待過的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這樣的經歷。就像人臉上的皺紋,不好看,卻是歲月的痕跡,卻真實的藏著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這樣的煙火氣息,不管是異鄉的游子還是留存在腦海中的記憶,什么時候浮上心頭都會感覺溫暖。還有,片中的地名,全是真實的,如果是外地的朋友,完全可以找到順子他們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現在,那個刁家村可能已經拆遷了,估計會起個什么刁家新村什么的名字吧。
其次,方言。這部劇大概是少有的大量使用方言的電視劇了。以前的《白鹿塬》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只是有方言的味道,也沒有這么大量的用過。可能外地的朋友聽著有點不習慣,但是我們卻聽著非常帶勁,有濃濃的鄉土氣息,這是不可多得的,也是在其他所有的影視劇中找不到的。為了照顧影視大眾,電視劇中出現的方言都在字幕中做了注解。陜西方言中有西北人的豪爽,多用仄聲,說出來帶勁,直接,不矯揉造作,不拐彎抹角。有一回幫一個遇到麻煩的朋友緩解壓力,告訴她說,去找個沒人的地方,狠狠罵幾句方言。朋友第二天找到我,哈哈大笑,說真管用。方言,其實也像非遺一樣,是一個地方的地標,所以大家應該至少通兩種語言,方言和普通話。前者有鄉情,有濃濃的煙火氣息,后者用于外界的交流。
再次,美食。片中有很多關于陜西美食制作的特寫鏡頭,讓我們這些經常能吃到的人看了都垂涎欲滴,還別說外地的朋友。褲帶面,葫蘆頭泡饃,肉夾饃,涼皮這些我們幾乎每天都能吃到的美食,被鏡頭展現的淋漓盡致。是展現,不是美化,肉夾饃就是那么肥膩爽口,涼皮就是那么酸爽鮮辣。褲帶面就是那么寬長筋道,葫蘆頭泡饃就是那么回味悠長。其實西安的特色美食小吃還有好多,胡辣湯啊,攪團啊,魚魚啊……突然感覺做西安人好自豪,這些日常的美食,竟然是如此的色香味俱全,真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覺。
還有,人物性情。以前我們看到的人物,英雄必須倚劍天涯,美人相隨,壞人必須心狠手辣,陰險狡詐。這樣似乎定性好的模型人物缺乏維度。似乎是一個固定好的平面人物,死板,故事情節也會老套。這部電視劇里的順子,對兄弟仗義,對親人深情,討債時卻表現出狡黠,倔強,對待自己的感情卻有些怯懦。順子的女兒菊花,刁鉆刻薄,嘴不饒人,在看到曾在一個屋檐下的既不是同父又不是同母的妹妹把自己嫁到山里的時候卻心酸不已,在蔡素芬離開以后卻像親人朋友一樣處處關切。其實,這樣的人物才能讓人移情,這樣多維度的品性才是真性情。真正的西北人,幾乎都是這樣的品行。估計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能在劇中的很多角色身上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人的影子。我們都是凡人,誰到底有多好,有多壞呢?不過是做選擇時驅動的力量不同罷了,不過是我們有這樣的生活環境而已。
另外,情感。感情線雖然不是這部劇的主線,但這部劇拿捏的很好,既不夸張的表達,又不矯揉造作,符合西北人的表達方式。那個全劇最不討喜的三皮,讓蔡素芬和順子的感情經受了考驗,順子握著蔡素芬的手淚水潸然,三皮默然離開。嘴里恨二代恨得牙癢癢的菊花,對二代呼來喝去,卻在婚禮上,生子后溫情而敞亮。這樣的場景,情感更真實,更溫暖,更接地氣。感覺就是我們身邊的故事,更符合西北風情,不僅移情,而且感覺自己似乎也有點身處其中。這應該就是這部劇的魅力吧。
最后,還有距離。前幾天就有同事說他見過好幾回張嘉益蹬著三輪車的場景,有一會吃葫蘆頭泡饃時還見到了張嘉益和閆妮,他當時不相信,也沒有想到是在拍這樣的電視劇。其實,那個拍攝地點離我們這里走路也不過二十分鐘左右。難怪閆妮說拍這個劇,讓她經常可以回家去看望父母,她父母就住在文藝路附近。這樣的近距離接觸,拉近的不僅是演員和觀眾的情感距離,還有地域距離,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讓人容易理解和接受。你想,影視劇中正演著自己身邊的事情,哪個觀眾不會移情呢?
其實,這部劇中還有很多的亮點,像疤叔八嬸,大雀兒,墩墩等人,他們的感情,他們的生活,真的就是那句“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的真實寫照。每一個角色都有性格,有血有肉,真實,讓人真正體味到生活的艱辛酸楚,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據說,這部電視劇原來的劇名是《我待生活如初戀》,其實也蠻貼切,就是讓人少了一份對裝臺工作的了解。
《裝臺》的作者陳彥說,我們都是裝臺人,有時也會唱主角。我覺得或許這樣說,我們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在別人的生活里裝臺。不管是主角,還是裝臺人,做好自己,努力,認真的生活,我們總會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