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昨天吃飯閑聊時,聽一個創業者說,杭州兩家知名的電商平臺目前正遭遇困境。老碳當時聽了非常震驚,因為這兩家電商都已經做的很大,可以說是杭州電商領域的創業明星,給人的感覺是兩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怎么可能不行了呢?
當然,這個小道消息,還沒有得到考證,即使有真的成分,也有可能被夸大了。但是不管這個小道消息是否真實,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目前在電商領域,流量正發生變化,商品的交易正在從原來的幾個主要電商平臺,流向其它新的媒體和渠道,包括自媒體、微博、直播平臺、各個內容平臺等等。原來主流的電商平臺比如淘寶、天貓、京東等正變成互聯網領域的傳統渠道。10年前,人們在這些平臺開網店做電商還非常前沿,但是現在這些商品展示模式的渠道,正在悄悄地老去,新的渠道就像新的物種開始大規模入侵。
速生速死的產品和公司
互聯網時代,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以前做成一家大公司要很久,甚至要幾代人的努力,比如波音公司。一家企業做成功后,也往往可以在一個領域領先很久,比如福特汽車。但是現在,一家公司的估值達到百億,可能只需要2年,比如摩拜單車。很多公司或者產品可以一夜紅火,然后一夜消失,比如曾經的開心網。
企業的命運在進入一個速生速死的時代,唯有那些敏銳洞察變化,并永遠不斷創新,能夠跟上變化的企業才能活下來。
革自己的命
前段時間,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引發了大佬們的一頓口水戰。電子商務是阿里巴巴的標簽,是阿里巴巴商業帝國建立的根基,但是現在馬云卻自己站出來說,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過去,未來屬于新零售。這種把自己最核心東西革命掉的氣魄,不僅需要非凡的戰略眼光,更需要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很多大佬說,馬云的戰略能力獨步天下,從這一點可見一斑。
巨頭和創新者的創新
市場如此快速變化,所有企業都缺乏安全感,即使BAT級別的巨頭,也還是仍然寢食難安,天天擔憂著下一個小巨頭的出現。巨頭們不停地通過并購和投資,占據著新的陣地,同時又集中資源去開拓下一波技術和潮流變革的浪潮。
創業者更加時刻活在巨頭的陰影下面,繞開一個個已經浮出水面的巨大市場,去海底下尋找那些尚未被發現的邊緣市場、小眾市場。
創造并不是完全從無到有
從滿足用戶需求角度來分析,有兩種商業:一種是創造新需求;另一種更好地滿足舊需求。創造新需求的例子非常少見,大部分的情況下,商業都只是更好地滿足一種舊需求。發明電話是創造了一種新的需求,這種需求就是遠距離和他人進行實時溝通的需求,從電話到手機就只能算是更好地滿足已有的需求。手機的最早名稱就是移動電話,它的突破就是把電話帶在身邊,不需要受電話線的限制。后來手機的發展,有了短信的功能,這本質上也是更好地滿足一種已有的需求,因為短信其實是電報的升級,而且電報也是更好地滿足了已有需求,這種已有的需求就是書信,它們滿足的需求就是通信。手機的進一步進化是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仍然是更好地滿足了已有的需求,因為智能手機就是手機和電腦的合體……
我們看到身邊一些成功的商業,都只是新瓶裝舊酒,用創新的方式來重新做已有的甚至很古老的事情。比如杭州有名的餐飲品牌甘其食,它就是做非常傳統的包子。包子是中國人習以為常的食物,街頭巷尾到處都是包子店,一般人看不起這種小生意,但是卻有那么一群商業精英和風投機構,用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思維,讓古老的包子重新煥發了生機,連鎖店甚至開到了美國。
以上的分析,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啟發呢?那就是不要試圖去創新一個新的需求,那幾乎不可能,而是去分析人們已有的各種需求,尤其是那些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思考用一種新的方式更好地滿足這種需求。對互聯網創業者來說,就是用互聯網去改造那些人們很久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提升整個過程的體驗。人們叫了很多年外賣,餓了么讓你用手機叫外賣;人們打了很多年出租車,滴滴讓你用手機打車;人們騎了很多年自行車,摩拜單車讓你用手機共享自行車……
創新的途徑:內觀和外視
李善友教授有句名言:“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自然就會呈現”。那如何才能達到極致,老碳認為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內觀,一個是外視。內觀就是靜心觀察和思考當下的產品和服務。據說喬布斯生前每天4點半起床進行禪坐,這種禪修習慣一定把他內觀的能力修煉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喬布斯把通過禪修獲得的純凈和靈性,帶到了蘋果產品的設計中。
內觀是一個人基于身上已有的知識和判斷力,而外視是一種獲取外部信息的過程,就是掌握世界正在發生的狀態:當下的技術潮流、用戶心態、社會生態。內觀是整合自己腦中已有的知識,形成綜合判斷,而外視是察覺外部的最新狀態。如果不了解當下的技術、用戶心態、最新的創新,就會陷入閉門造車、紙上談兵;反過來,如果只是一味跟隨社會潮流,不安靜下來,深入地思考自己產品的本質,也無法打造出深度創新的產品,而只會多一個平庸的、毫無靈魂和特色的產品,就像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山寨產品,或者某些一擁而上的創業熱點,大家做我也跟著做,哪個熱門做哪個,結果就是死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