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就是開始。
大學畢業意味著十幾年的課堂生涯結束,但也為社會學習生涯拉開了序幕。
既會有終于可以自己掙錢自己花的興奮,也可能會對人生最無憂無慮時光匆匆而過而有些許遺憾。
別管怎樣,時間不可逆轉,你要做好準備迎接社會的洗禮。
1.第一份工作最不應該關注的就是工資。
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首先就是先選擇行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選擇一個行業,開始積累經驗和人脈。
高考填志愿是第一次選擇,那時候要么是順父母旨意,要么是隨性而為,但你已經用三到四年時間去證明這個專業是不是適合你。很多人出于我學了幾年這個專業,如果不干這個不就浪費了嗎?確實如此,但萬萬不可因為怕浪費,再搭上自己前幾年的職業生涯。
然后選企業。盡量選擇行業內的大公司,雖然流水線體制下,你可能只是個螺絲釘,你只負責一小塊工作,看不到全貌。但在這種環境下,可能讓你從學生最快轉變成一個職場人。另外,大公司相當于鍍了一層金,你看目前互聯網創業圈有多少是有BAT背景的。
如果有機會,你可以選擇你的領導。一個有能力的領導不會讓下面的人敢于平庸的,在你被虐千百遍后,你早已百煉成鋼。
而工資,可能是最后才要考慮的。2000還是3000的起薪?如果你跳出來看,這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年后能拿多少。
當然,如果是2000還是5000的起薪?那果斷選5000的,那直接拉升你一個檔次。
2.騎驢找馬可以,但騎驢找鳥就不可以
找一份工作不難,但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很難。
所謂合適,就是你具有適應這份工作的基本潛質,而公司又能帶著你成長。你達不到公司要求,自然要out,公司沒潛力,你自然也會炒老板魷魚。
現代社會也沒要求你從一而終。但你每一次跳槽都應該是自我提升,哪怕是平移都是沒意思的,畢竟你要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這種風險還是很大的。
就像第一條里說的一樣,你要先選擇好一個行業。同行業之間的跳槽,你以前的積累才叫經驗;跨行業跳槽,那叫折騰。
你以前在餐飲業做的兩年對你做電商行業不見得有多大幫助,至少人家不會根據你這兩年給你一個高起薪。
3.溫水煮青蛙,不爽才是對的。
誰都想找個“錢多活少,每天刷刷朋友圈、上個淘寶買買買”的工作。
這是只是白日夢,萬一夢想照進現實,你會感覺相當無聊。比如你做五休二,你夢想做二休五,但如果真讓你天天在家呆著,你會坐不住的。
父輩都希望你找一份穩定點的工作?比如公務員、醫生、教師……
追求安穩是天性,因為人們往往懼怕風險。但在職場,有風險的選擇才是最值得的選擇,如果一個選擇一點風險都沒有,那么你也不會有什么突破。
面對挑戰,你的勇敢接受。做好B計劃,想好這件事情的最壞結果是怎樣,如果能接受,你可以嘗試。
所謂穩定的工作,其實是最有風險的。因為世界是變的,你沒有變,你被社會淘汰的風險是越來越大。
4.自我學習、投資自我
學校是老師逼著你去學,但社會是自己逼著自己去學。
優勝劣汰,是職場自然法則,企業并沒有太多耐心培養你,你必須學會自我成長。
和同事學。這是最高效的方式,公司肯定有很多牛人,你可以近距離觀察他們做事的方式,與人溝通的技巧。當然有一種成長叫挨罵,刻骨銘心又能藥到病除。
和同行學。在linkedin、知乎、在行總是有不少不厭其煩助人為樂的職場精英,從那里也許你能學到超出你所在公司的經驗。
剛上班的時候,攢錢是最笨的投資,攢錢是守業,哪有20歲就開始守的。最后的投資是投資自己,例如多參加一些行業培訓,多學習寫前沿知識、多買些行業書籍做些主題閱讀。
把錢花出去才是最好的打開方式。
5.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誰都知道人脈很重要,于是拼命做人脈,加圈子。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逢人就發名片,加微信。
但在你自身段位不高的時候,再多的牛人合影撐死是炫耀的資本罷了。他不會給你帶來更好的工作,也不會在你創業的時候給你資金。
人脈的價值和你認識多少人、認識有多久沒有關系,和你跟他喝過多少次酒也沒關系,他只和你對他有多大的利用價值有關系。
你的利用價值越大,他就會越幫你。
雖然你的社會、財富地位和他差很遠,但如果你的努力、你的思維、你的人品得到他的認可,他也會主動幫你。他判斷你的未來會很出色,所以幫你就是幫他。
所以,與其廣撒名片,不如先提升自己。
6.凡事提前5分鐘
在大學,你早已經習慣了拎著早餐踩著鈴聲進教室。
不過這個習慣你可能要改變了,你能精確計算出從宿舍跑到教室的時間是2分45秒,但你估算不出從這一路會堵多長時間。
總是踩著點或遲到個一兩分鐘的人,你自己沒感覺,但可能你已經被別人貼上了這樣的標簽:懶,早上起不來;缺乏自律,沒有時間概念;不夠認真,對工作不重視;缺乏上進心……
而對早到的人的印象可能是:勤奮、自律、認真、上進……
相比于踩點的疲于奔命,5分鐘換來的是一種從容不迫。上班早到5分鐘,你可以清理好你的辦公位、查看下郵箱、做好的今天的待辦事項。見客戶提前5分鐘,不僅是讓客戶感覺到尊重,你可以整理下形象,觀察周圍想好開場白。
5分鐘,讓一切盡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