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背景:
作為遵紀守法的一員,我們或許從沒把自己和暴力聯系在一起過。但如果我們認真回想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言語方式——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自己和身邊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創傷,我們就會發現,藏在言語中的暴力是多么地普遍和充滿威脅,使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核心內容:
如果你
渴望你的語言是窗戶而不是墻,
渴望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渴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沖突,
渴望走近你所愛的人,或讓他們安全地走近你,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那么請你
找一個周末,用一次下午茶的時間,來閱讀《非暴力溝通》這本薄薄的但充滿智慧的書
被聯合國譽為全球解決沖突的最佳實踐之一
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培訓項目
幫助至少xx萬人解決…
獲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2006)
“非暴力溝通”是“異化溝通(把人看作機器/工具/身份刻板印象)”的反面,前提是【人性本善、且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相互體會的】。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某種感受(feeling),是我們的需要和期待(needs),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opinions)導致的。
對于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選擇
1感到自責(即自己有義務讓別人開心);
2視為攻擊(拒絕體會感受和需求,進入防備或反擊姿態);
3傾聽和關心自己的需求(“我感受到…是因為我需要/我看重…”);
4傾聽和關心他人的需求(“他這么說…是因為他需要/他看重…”);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把注意力從互相猜忌、評判、指責、敵視上移開,集中到尋求方案滿足雙方需求上,用明確提出能滿足期待的具體請求的方式來協商,從而達成一致解決方案。
“非暴力溝通”由四個要素構成:觀察、情感、需求、請求。書中在第3-6章節分別詳細解釋了具體要怎么做和為什么要這么做,并給出了練習指南,讓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描述觀察:(練習一p34)
區分事實(facts)與觀點(opinion)
使用動態的語言:比如xx時刻xx場景做了xx次行為
表達感受:(練習二p44)
積累描述感受的詞匯表
區分感受(feelings)與想法(willings)
體會需求:(練習三p61)
需要(needs):需要什么———e.g.馬斯洛需求層次
價值(values):看重什么———e.g.公平、效率、法律…
明確請求:(練習四p82)
具體且正向:說“做什么”,不要說“不做什么”
區分命令(orders)與請求(requests)
案例收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