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有關孤獨的書不是很多,大概對于孤獨這個話題大家都不愿提及,也因為每個人對此感受不同,理解不同,覺得說出來也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孤獨,就干脆放在心里任其發酵,而這正是孤獨的獨特之處。
看完蔣勛的孤獨六講才發現,孤獨在他眼里竟成了一種美,第一次從美學的角度看到對孤獨的描寫,以這種美學的思維切入孤獨,也讓我感覺孤獨并沒有那么不好,也不那么害怕感到孤獨,因為這是另外一種被人們遺忘的美。
如編輯所言,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
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
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
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
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
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
以愛的明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這六種孤獨在我們生活中常常都可以看到,但我們卻常常不知。
生活在城市里有沒有覺得,在這個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急著趕路,而每個人都沒有把話講完,也沒有人愿意去傾聽,去停下來想想自己到底要去什么地方。
科技的快速更新,社交的日益豐富,依然無法驅趕內心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情欲的孤獨,我們每個人都會有。
柏拉圖在他的寓言中寫到: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我們在尋找自己另一半的這過程中就是在完成自己的情欲孤獨,只是有的人很快就完成了,有的人卻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處在青春期里的我們,情欲孤獨是最強烈,也是最精彩的。
那個時候孤獨對我們是一種渴望,我們會通過讀小說,做家長和老師不讓做的事來宣泄和轉化自己的情欲孤獨,尋找生命的另一個出口。
在讀到語言孤獨時,書中有這么一句話: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性。
當時在讀到時不是很理解,后來回想生活中的情景才慢慢領悟到。
共同的語言是誤會的開始。好像真的是這樣,當你面對一個和你沒有共同的語言的人時,你會和他吵起來嗎?想想好像一般都不會,因為語言的不通,你開始愿意和他溝通,也不存在了預設立場,語言才開始有了內容和思想。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有關劉燁的文章,在文章中劉燁說,他們一家會講不同的語言,當他們出現矛盾的時候,他們就會講各自都不懂的語言,這個時候反而會起到很好的化解作用,這就很好的解釋了上面那句話,當語言具有不可溝通性的時候,語言才開始回歸本質。
革命者的孤獨是革命者迷戀自己年輕時候的潔癖,而且深信不疑。
你相信理想是極其美好的,而且每個人都做得到,你也相信每個人的道德都是高尚的,會愿意共同為了這個理想而努力。
其實我理解這段話就是有關青春的夢想。革命者都是飽有激情的人,他們以為夢想都是百分之百的,其實隨著時間的磨損會越來越少,少到你覺得孤獨。
暴力孤獨到處可見,只是有些是合法的暴力,有些是不合法的。
合法的暴力我們多半不會去過多的想它,而不合法的暴力總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巴黎的恐怖襲擊就是暴力孤獨的表現,只是它是不合法的暴力。
暴力本質呈現的是人性復雜的思考,而偏偏人性里有很多荒繆性。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是我們一直都在思考爭辯的問題,其實善也好惡也好,單獨存在都沒有意義,只有二者共存時才有辯證的意義。
在寫到這塊時,有一句話我很認同,人性對惡有更充足的了解時,才能有善的發揚。所以說人性里還掩蓋了多少我們不自知又不敢去想的狀態?
思維最大的敵人大概就是結論吧!我認為這也是思維的孤獨之處。
放到我們現在來看就是,任何一件事沒有人愿意看你的過程是如何的,大家只要看到結果。
沒有人愿意關注你的思維過程,久而久之人們可能就會失去思考,能否堅持思維的思考可能是對現在的人們的最大考驗,也是這六種孤獨里最難的吧!
倫理孤獨的體現就是道德對人類的行為預設了一個范圍,范圍內屬于倫理,范圍外的就是亂倫。
其實對于倫理孤獨的理解不是很明白,因為對于倫理,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遵循著道德的基本規范去做,沒有過多的探索。
最后借用書中一段對倫理的闡述結尾,倫理孤獨是當前社會最難走過的一環,也最不容易察覺,一方面是倫理本身有一個最大的掩護——愛,因為愛是無法對抗的。我們可以對抗恨,卻很難去對抗愛。
然而,個體孤獨的健全就是要對抗不恰當的愛,將不恰當的愛做理性的分類疏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