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

南贛剿匪之后,王瓊不準王陽明退休,希望他能留在江西附近。主要是為了防止寧王朱宸濠。王陽明并沒有太把寧王造反的傳言當回事,他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寧王并沒有準備好,如果倉促起兵,只能證明朱宸濠的智商不足以支撐他的帝王夢想。

說道寧王朱宸濠,還是要簡單介紹一下。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在還是燕王的時候發動“靖難之役”,跟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打了起來。當時的寧王朱權被自己這個哥哥使用詭計欺騙,被逼無奈跟著朱棣一起造反。結果朱棣真的當上了皇帝。但是當上皇帝的朱棣卻食言,不僅沒有跟朱權共天下,甚至連朱權開始的封地也給剝奪了,最后,朱權這個“寧王”在幾個可以選擇的地方中選擇了江西作為自己的安息之地。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朱權這一支和坐在北京的朱棣這一支接下了梁子。現在這個寧王朱宸濠就是當年朱權的后代。祖上就有這么一個過節,然后再加上現在的皇帝很不靠譜,所以,寧王朱宸濠產生了“革命”的念頭。于是,他想盡辦法擴地擴軍,結交各色人。雖然朝廷有規定,不允許藩王私自擴大屬地,更不準擴編自己的軍隊。但是,朱宸濠還是想盡辦法做到了。方法除了威逼利誘,就是行賄權貴。正值朝廷內部又是閹黨劉瑾專權,所以,在朱宸濠的“不懈努力之下”,自己的領地和衛隊都在不斷擴大。

要說這個朱宸濠完全沒有眼光有點冤枉他。他也知道,想要干這種謀取天下的大事需要人才輔佐。但是看看他找的兩個人,也就能明白,他眼光有限。兩個謀士,一個叫劉養正,一個叫李士實。劉養正是一個舉人,但是在會試上卻屢次不中,于是就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變身修仙道士了(后世也有一個人遭遇跟他產不多,也是屢試不中,但是那個家伙弄出的動靜更大,叫洪秀全)。就這樣一個人,竟和朱宸濠玩起了“三顧茅廬”的游戲。李士實是一個退休的翰林,也許有點水平,但從他完全不把姜子牙、諸葛亮放在眼中的這份自大,也能感覺出來這不是什么靠譜的人。

不管怎么說,寧王在江西的地界那是越來越強大了。而當地的絕大部分官員處于自保的心態,都不會直接跟寧王作對。然而例外總是有的。江西兵備副使胡世寧就和寧王直面對峙過。他并沒有在寧王的威逼利誘之下屈服,而是不停地給朝廷上書,說明寧王要造反的事實。然而此時寧王費心編織的關系網絡發揮了作用,胡世寧的奏折根本就沒有被皇帝看見。而皇帝身邊的宦官們收了朱宸濠的金子,當然給寧王開脫,并且大肆貶損胡世寧。結果,胡世寧先被貶到福州,后又發配東北直到寧王造反失敗,才被平反。另一個敢跟寧王直面對壘的是孫燧。他巡撫江西時就發現寧王有造反的跡象,不僅不被朱宸濠籠絡,還在南昌建壁壘,成為抵御寧王造反的橋頭堡。

寧王在造反前,也還是考慮到了王陽明的,畢竟王陽明在南贛剿匪的赫赫聲名已經傳到他的耳中。于是朱宸濠派了自己的兩個謀士去說服王陽明,希望王陽明能夠投效于自己的麾下。當然,這兩個人完全不是王陽明的對手。寧王沒有說服王陽明,王陽明還派自己的徒弟去南昌說服寧王,目的是想拯救這個人。結果一樣。

本來寧王朱宸濠是沒有準備好,但是皇帝突然派駙馬來南昌安撫,結果寧王自己會意錯了,以為皇帝要對他動手。在恐懼的裹挾之下,朱宸濠提前造反了。

當王陽明聽到這一消息后,第一反映就是阻止朱宸濠。這里就體現出“心學”的作用,所謂“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良知。一切從良知出發,王陽明首先想到的就是盡可能減少寧王作亂給百姓造成的傷害和損失。王陽明分析了朱宸濠可能采取的策略:直逼北京、進軍南京、死守南昌。不言而喻,前兩條都會打官軍一個措手不及,如果成功,都將會對整個大明王朝帶來翻天的變化,要么改天換日,要么劃江而治。而只有最后一條,實乃下策。因為一旦官軍反應過來,將南昌圍住,朱宸濠只能作困獸之斗了。既然這樣,王陽明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將朱宸濠留在南昌城里,至少要多拖延一段時間。辦法還是“心戰”。王陽明大肆宣傳朝廷的軍隊已經南下的假消息,讓朱宸濠誤以為朝廷已經發兵南昌了,結果他真的放棄了出兵,而是縮在了南昌城里面。這樣,王陽明就給軍隊的集結爭取了大量寶貴的時間。當朱宸濠反應過來的時候,王陽明手中已經聚集了從各處拼湊起來的三萬士兵。雖然跟朱宸濠的七萬精銳無法相比,但是畢竟有這樣一支生力軍可以與朱宸濠周旋了。

寧王朱宸濠發兵北上,很快便打到了安慶。安慶是南京的門戶,知府張文錦忠肝義膽。雖然手下只有幾千人,但是在自己的努力經營之下,安慶城已經固若金湯。這個時候,那兩個謀士還真起了一點作用,建議朱宸濠放棄攻打安慶,而是逆江而上,直搗南京。南京一下,就很有可能跟北京的朱厚照劃江而治,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就收入囊中了。但是這個時候的朱宸濠腦子壞掉了,不肯接受自己無法攻克小小安慶這一事實,結果在安慶城下和張文錦死磕起來。雖然安慶城防堅固,但是畢竟守城的官兵太少,時間一長,還是頂不住。這個時候,王陽明也意識到安慶危險,于是提兵直接來到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散布謠言,離間朱宸濠和兩個謀士的關系。

之前在剿匪的過程中,王陽明身上已經有了當年韓信的用兵風范,這一次,似乎又是孫臏附體,又完美地詮釋了“圍魏救趙”。其實南昌城中,朱宸濠留下了一萬精兵,但是,守將實在太無能,根本沒有設防,等到王陽明兵臨城下之后,才感到危機來臨。不過,即使如此,只要守城的士兵愿意堅守到底,王陽明這三萬雜牌軍根本就進不了南昌城。這里,王陽明還是使用了一些陰謀詭計的。他當著手下將領的面,殺掉了十幾個俘虜,謊稱他們作戰不力,并強調如果攻城時退縮,就地正法。這一招又有點曹操的狠辣,不過效果明顯。也許守城士兵攝于王陽明的威名,又或者本來這些人就是造反心虛,所以,在伍文定等將領的強攻之下,南昌城很快失守。王陽明沒有浪費時間,一邊安撫城中百姓,收服叛降的士兵,一邊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一消息送往安慶前線。

朱宸濠得之南昌失守,大驚失色,就要撤兵。二謀士苦苦相勸,但是王陽明的離間計產生作用了,朱宸濠已經不信任他們兩個了,畢竟內心不踏實,總害怕身邊的人害自己。此時朱宸濠士兵的士氣已經跌到了極點,雖然他回師南昌,但是依然沒有必勝的把握重新奪回老巢。最終的水上決戰來了。不過,歷史似乎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朱宸濠在先鋒水軍受挫的情況下,竟然奇跡般地又接受了將戰船用鐵索連起來的主意。歷史上曹操用過這招,陳友諒也用過這招,但是結果都不怎么好,幾乎被燒的連毛都不剩了。面對如此厚禮,王陽明當然照單全收,一把火,重現了歷史。就這樣,寧王朱宸濠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王陽明用了不到五十天就給剿滅了。神奇的是,直到寧王叛亂被平定,朝廷也沒有派出一兵一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