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月的周六,因工作滯留泰安,卻又有半日閑暇,興致所至,于瀝瀝小雨中,獨自漫步到泰山腳下的普照寺。
? ? ?甫到山下,就有一塊巨石佇立路邊,古樸蒼勁的三個大字“普照寺”,旁邊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斜斜的通向山里,不知前途如何。我信步沿路前行,因為下雨,石板路被沖刷的干凈無塵,沒走幾步,城市的車水馬龍就被隔了開來,前途是無盡的清靜,耳邊只有布谷鳥的自在啼,好像在宣告著它們才是這幽谷的主人。這樣走著,心也漸漸安靜下來。繼續前行,迎面一座石坊,上書“泰山普照寺”,再往里走,又有兩塊天然巨石立在路兩旁,形成山門之勢。沿途四顧,路的兩旁,一邊是蒼翠山林,森然蔥郁;一邊是農耕人家,雞鳴犬吠。沒想到這都市路邊,竟藏著這樣的天然景致,令人流連忘返。
? ? ?繁華世界中,若能有這樣一處院落,一畦菜地,只能用“奢侈”兩個俗字來形容了!
? ? ?石板路的盡頭,一座依山而建的寺院顯出了真容。層層的石階,顯示出了神圣而莊嚴的氣象。廟門前的放生池,尾尾紅鯉,寄托著信眾們向善的虔誠。放生池南側,是一排七座石塔,每座七層,大概是表意“七級浮屠”。
? ? ?行了這一段路,沒想到普照寺的廟門并不大,依然是飛檐挑梁,一塊“普照寺”的匾額掛在正中。走進廟門,迎面一座鐵質的大香爐。原來這里是一進小小的庭院,東側鐘樓,西側鼓樓,沿著南墻根,樹著幾塊明清時期的古碑,記錄著古廟的歷史。
? ? ?再進一道門,才是正殿所在,也是不大的庭院,四合院的格局。院子兩邊有兩棵古柏,如蓋如云。還有兩棵古松,明明是分立在大殿兩側,千百年來卻一直想牽起對方,于是總是向著對面慢慢的探求,終于在大殿前交握,形成天然的門拱,有碑為記“對生松”。
? 院子里有三座寶殿,東側殿供奉文殊菩薩,懸“橫出三界”匾額,西側殿供奉觀音菩薩,懸“施無畏”匾額,正中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院子正中有座大大的香爐,香灰滿滿,青煙裊裊,善男信女的心愿都隨青煙漫布在這天地之間。站在殿前抬頭看,巍峨的泰山隱在云霧之中,聳立在寺廟身后,威嚴氣象自然天成,讓人不由得生出崇敬之心。
? ? ?寺院正在整修,只開放了這一重院落。我來的時候,又是有雨的清晨,沒有幾個游人,只有幾位善男信女,自愿前來,上一柱平安香,拜罷菩薩,灑掃庭院,而后坐在殿前,念經清修。既沒有功德箱,也沒有勸人進香的職業師傅,來去自由,一派清靜自然。
? ? ?進山的路邊,有范明樞墓,小小的一座墓園,背靠青山聽佛語,下看黎民鑒變遷。我頗為欣賞泰安市的做法,歷史的遺跡不經意的坐落在城市的角落,繁華中點綴著人文氣息,低調的彰顯著這個城市濃厚的歷史。